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以前家长们为了给娃找个靠谱的幼儿园,起早去排队的画面。幼儿园本来就不是教育阶段中的“硬性要求”,起初也只是为减轻家长负担而建议。
可后来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人们眼里“赢在起跑线”的方式。双语教学、益智活动、国学课堂等各类“特色”幼儿园成为抢手资源,家长也肯花钱。
那时在这种幼儿园当老师,收入和地位也是可以的。私立园的经营者就更容易实现“财富自由”了。想不到风水轮流转,现在是另一番场景。
降低托费也难以招到新生,幼儿园面临寒冬,不只是生育率的关系
幼儿园原本应该是最热闹的地方,在笔者的印象中,前几年在大街小巷,还经常能看到幼儿园老师带着学生们唱唱跳跳的场面。
周围不少路过的老人也忍不住停下脚步,看着这些祖国的花朵,总是让人能感到希望。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幼儿园已经越来越冷清。
就连早晨在门口接待学生时,往往也是好几位老师排成一排,很久才能迎来一名学生。本以为这是我们这边的个别现象,毕竟东北的生育率要比很多省份更低。
但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其他不少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就连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城市,也出现幼儿园生源数量骤减的问题。
有些为了维持下去,主动降低托费,但还是很难招到新生。如果只是靠固有的生源,没多久他们毕业之后,就要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何况有些“老生源”也未必留得住。
有的小班甚至学生数量还没有员工多。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困惑,二娃、三娃都已经开放了,身边似乎也有不少“非独”家庭。为啥幼儿园还是面临“寒冬”呢?
首先,出生率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很多90后上学时,一栋楼里可能有好几个同班同学,算上同校的人,周围就更多了。
可现在小城市里,整个社区的学生都数得过来。所以,中小城市幼儿园的“寒冬”局面似乎更为明显;而这不只是生育率低的关系。
所以第二个原因是,很多幼儿园对于费用的计算比较模糊,没有形成行业内统一的规范。很多问题是园长根据自己的想法“说了算”。
特殊时期内,经常面临停课的情况。这就涉及费用方面的分歧了。大家默认的模式是餐费按天计算,可是托费往往很难退回。
幼儿园觉得这是“不可控原因”,并非他们主动要停课,维持运营有成本,家长应承担。可是对于家长来说,停课期间自己带娃,托费却照常交。总是这样太不划算了。
第三,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的工作变得不稳定,收入来源减少。房贷等费用是不可避免的开销,银行不会等着你。普通家庭只好在其他方面压缩。
再结合上一条原因,只要家里有人能照看,更多家长开始考虑直接退园。那些学费较贵的“双语幼儿园”,家长也不买账了。最后,公办幼儿园的增加,也是推动的原因。
幼儿园的行业竞争,可能变得更激烈,已经有人改行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幼儿园的“主力军”,依然是私立园。虽然是跟教育相关,但本质上私立幼儿园就是以赚钱为目标而设立的。
它们辉煌的时期,是基于比较高的生育率和家长们在培养方式上“内卷”的心态。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学生总数少、家长的工作变数大、很多父母“卷不动了”。
综合多种因素,幼儿园行业已经开始出现“寒冬”,而这可能仅仅是初期表现。未来出生率基本上“有减无增”,幼儿园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为激烈。
所以已经有人开始改行,把目标转向中老年人的市场。私立幼儿园里的幼师,也在面临难题。一面是幼儿园利润下降后,工资待遇跟不上。
遇到停课的时候,虽然家长们的托费不给退,但是幼师的工资却不一定照发,而是按出勤天数算。家里有经济压力的话,还真的不适合做这种工作。
另一面,为了吸纳更多生源,幼儿园招生时可能向家长承诺更多服务。这些都要交给幼师去执行,工资没提、任务却更重了。所以幼师改行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话题】你周围的幼儿园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