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大讲堂|高峰:这是苏轼王安石都推崇的“优质偶像”

导读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王...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好问、朱熹 …… 这些"大咖"共同崇拜过谁?那就是范仲淹。

11 月 22 日,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七讲走进苏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峰以《范仲淹的忧乐人生》为题,解读范仲淹的人格意义与文学价值。讲堂上,高峰吟诵了一首宋词,将全场氛围感推向高潮。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七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承办,苏州市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支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等全程直播,超 50 万网友在线观看。

刚正不阿

一生三次被贬却从未躺平

深秋时节,天平山层林尽染、枫叶流丹。高大参天的枫香树,不少已有 420 岁高龄。明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植于天平山。

本次文脉大讲堂就放在范仲淹二十世孙范瑶设立的义学,云中书院举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不在"居庙堂之高",而是"处江湖之远"。高峰说,这是范仲淹的自我激励,也是对朋友滕宗谅的劝勉。

他仕途坎坷,屡次遭贬,却从未躺平。1 岁丧父,2 岁母亲改嫁,26 岁苦读中进士,51 岁戍边西北,55 岁变法失败被贬,63 岁病逝在调任路上。

"范仲淹为人刚正不阿,敢说真话,敢于直谏。他仕途坎坷,一生三次遭贬,没有躺平。"高峰说。

△范仲淹

好友梅尧臣写了一篇《灵乌赋》,劝诫范仲淹要学做报喜鸟,不要像乌鸦那样因为报凶讯而遭人唾骂,平时要少说话、少管闲事,过上超尘脱俗、逍遥自在的小日子。范仲淹同样用《灵乌赋》回复梅尧臣。他说,无论如何都要秉持正义,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聒噪之声,他始终都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始终都要保持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生性耿直、嫉恶如仇的态度,让他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但是他的无私义举反而得到了广大社会的崇敬,并且深刻影响了当时士风的振作。"高峰说。

每次被贬,范仲淹的名望反而越来越高。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极其光荣),第二次称为"愈光"(更加光荣),第三次称为"尤光"(尤其光荣),由此造就了他的"三光风范"。

苏轼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王安石也很推崇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高峰认为,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崇仰和赞誉。

△范仲淹纪念馆

锐意进取

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

"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评价,恰如其分地总结了范仲淹的职业生涯。

他是令西夏敌军胆寒的将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 1038 年),西夏国主元昊称帝,进攻宋朝边境。宋朝国防松懈,宋军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在这个危急关头,范仲淹率领士卒修筑城池,加强训练,严明纪律,屡挫敌兵,打击了西夏的嚣张气焰。西夏人对他十分忌惮,说‘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高峰说,范仲淹的代表性词作《渔家傲》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彼时,"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镇守西北期间,范仲淹还慧眼识才,善于因材施教。行伍出身的狄青屡立战功,喜欢头戴一副铜面具,披头散发地冲锋陷阵。范仲淹认为他是良将之才,劝他去读《左传》。狄青从此发奋读书,最终成为精通兵法的一代名将。张载少年时,有投笔从戎的志向。范仲淹认为他的读书种子,有成为学问家的潜质。张载听从劝告,通读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宋朝儒学大师。

他是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宋仁宗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形成宰辅核心机构,推行新政。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 10 项改革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天禧五年(公元 1021 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西溪濒临黄海之滨,旧海堤年久失修,海潮倒灌淹没良田。范仲淹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重修捍海堰。天圣二年(公元 1024 年),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人们为了感念范仲淹的首倡之功,将阜宁至吕四的海堤统称为"范公堤"。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 1034 年),苏州阴雨连绵,洪涝成灾。范仲淹担任苏州知州后,提出开浚昆山、常熟间的"五河",将积水导流太湖、注入于海。范仲淹"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模式,为此后历代的两浙官员提供了参照。

"他不管在什么处境下,都始终体现出关心民生、忧乐天下的博大胸怀。"高峰说。

倡导慈善

范氏义庄前后持续八百多年

范仲淹开创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高峰说,范仲淹为范氏家族的长远发展深谋远虑,关心家乡慈善事业。

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自己的弟弟请人妥善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家族的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范仲淹为义庄订立了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儿子范纯仁、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范氏义庄组织规范、运作良好,前后持续了 800 多年,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产 5300 亩。它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不仅是最早的家族义庄,还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高峰说。

范仲淹不仅设立义庄、义田,还兴办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高峰说,范氏义学在教化子弟、安定社会、移风易俗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宋词吟诵氛围感拉满

范氏后人、中学生同场听讲

《渔家傲》《苏幕遮》…… 范仲淹的词,将现场观众带进宋韵的世界。现场,高峰即兴吟诵了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高峰的吟诵,传承自著名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的"唐调"。声调婉转的吟诵,将氛围感拉满,全场掌声雷动。

"今天的讲堂非常好,我听的很入神。"现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创会会长、范仲淹第 28 世孙范敬中也参加了本次活动,作为范氏后人,范敬中对范仲淹的感情深厚。他认为,通过大众讲堂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范仲淹是非常好的方式。"高峰教授的讲述更偏文学性,通过范仲淹的人生历程,向观众娓娓道来,展现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范仲淹,尤其是对范仲淹两首词讲解,引人入胜。"在范敬中看来,了解范仲淹的意义在于了解他的精神,他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人生品格,值得大家学习。

现场听讲的观众,还有来自苏州市吴中区天平中学的不少学生。他们边听边做笔记,十分认真。今年刚上初一的周佳熙听完讲座,深有感触。她说:"范仲淹身上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去之后,我也要和同学们介绍范仲淹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

苏州市吴中区天平中学副校长金军华介绍,学校的校训"弘文养正",就是取自范仲淹的谥号。讲座中听到的很多范仲淹的诗词作品,都是他们以前课堂上教过的。金军华说:"高教授从更深的角度、更广的视野解读范仲淹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对范仲淹了解更深入。"

文|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 白雁 何洁 宋经纬 张文颖 裴诗语 徐晓安 王子扬

图|现代快报 + 记者 顾炜

视频|现代快报 + 记者 顾闻 储希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