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温度升级拼服务:从简单的金主到产业孵化保姆

导读由于产业科技、硬科技创业周期长、难点多,因此对创投资本的投后产业服务能力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创投机构来说,提升自己的“产业温度”也将...

由于产业科技、硬科技创业周期长、难点多,因此对创投资本的投后产业服务能力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创投机构来说,提升自己的“产业温度”也将成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伴随评选名单发布,南都·湾财社对入围机构的投后产业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度挖掘。

扫码了解评选结果。

CVC机构产业链赋能优势突出

本次入围机构中,有三家是背靠大型制造业产业集团的产业资本(CVC)机构,它们在给被投硬科技项目提供产业订单等产业链服务上优势突出。

例如,其中一家机构背靠产业集团,可每年从集团采购订单中划出二、三十亿的范围,该部分与集团的一般订单在采购责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是“可以犯错误的采购”。

通过每年提供这些“种子订单”的机会,被投初创新兴企业就可以早期进入龙头产业公司的产业链体系进行试错尝试。由此既能给新兴企业提供很好的打磨机会从而更好发展,对大型企业来说也可以在可控范围内保持产业链体系的创新活力。

另一家CVC机构也把“产业现在用什么,未来要什么,我们就投什么。”作为投资理念的关键。

从其提供的典型案例来看,在参与投资之前,被投企业有不错的技术储备,但还没有大规模量产的经验。投资以后,机构与企业一同研究产业对于技术的需求,帮助企业进入机构背靠产业集团的产业体系,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让这家企业从一个估值70多亿的公司成长为一个最高估值达千亿的公司。

整体来看,CVC机构在对投后产业赋能上有着一般机构难以匹敌的先天优势。不过,CVC机构背后产业集团的产业链排他性也可能对被投项目的发展产生一些限制,对此也有入围机构希望探索CVC与VC模式结合的方式来更好帮助企业发展。

投早机构聚焦科学家创业走向市场

相比CVC机构,投资早期阶段创投项目的机构在入围机构中数量上最多,这些投早机构的投后服务模式也有着鲜明特点。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具有国内顶尖高校或科研院所背景,因此天生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上具有经验和优势。对于科学家创业来说,技术通常领先,但面临找准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化、公司治理等问题时常要挠头,也曾有不少因“不接市场”而导致优秀技术创业最终失败的案例。

对此,入围投早机构尤其看重与科学家能够“同频共振”以形成有效沟通、更好解决问题。因此,有机构要求投资人有产业背景或科研背景,学历基本为博士,要能看懂细分科技领域的最新技术论文,从而在对硬科技项目有着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提供综合帮助。

此外,也有不少机构同时具有孵化器、加速器等业务,较一般投资机构来说在更多区域有着实体的服务网点,甚至可触及海外。

对于这类机构来说,除了可解决早期项目的办公用地问题,也可以基于跟当地政府、产业更深的联系,为项目寻找优势产业区域进行落地、获取当地产业政策优惠支持、加快产房建设效率,以及向更多区域扩张发展乃至出海等提供在地服务。这些方面的服务相比来说更贴近创业团队,也更考验服务细节。

帮助解决人才问题成亮点模式

此外,梳理入围机构提供的产业服务模式,有多家机构将帮助早期科技创新项目解决最核心的人才问题作为一项亮点。

其中,有机构专门成立了“投后HR团队”,并从早期的1人发展至如今7人。该团队从2013年成立至今,已累计服务该机构超500家被投企业,共推荐入职超900人,其中COO,CTO,CFO等核心岗位超300人,在为初创企业“招到关键人”提供了实在的助力。

整体来看,成立时间较长、投资项目较多的老牌VC机构,由于经历成功、失败的投资项目都较多,基于自身对投资行业非常长期和丰富的理解与经验,往往在帮助投资项目在打造团队、把握业务方向和发展节奏、应对解决短板问题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同时,这些机构随着更多关注产业科技、硬科技领域投资,也已经明显开始重视投后能力的系统性打造。今年以来,多家老牌VC机构提出要进行投后服务能力升级,在入围机构中,此类机构也多数开始组建或进一步发展专门的投后部门,不断提高投后的重要性。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