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杯与口碑双丰收 中篇评弹《战·无硝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导读“两个多小时没有走神,我被这部评弹紧紧地抓住了。”“50集容量的电视剧故事,中篇评弹的体量讲得非常精彩。”“演员的说噱弹唱,让我眼前...

“两个多小时没有走神,我被这部评弹紧紧地抓住了。”“50集容量的电视剧故事,中篇评弹的体量讲得非常精彩。”“演员的说噱弹唱,让我眼前浮现一幅幅历史画面,更感受到上海的生活气息。”上海评弹团原创中篇评弹《战·无硝烟》自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后在沪上演多场,收获新老书迷众多好评,并在昨天召集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进一步打磨总结经验,在艺术上再攀新高度。

挖掘富矿 找准题材

从“银元之战”到“两白一黑”,这场新中国面临的经济战意义堪比淮海战役。《战·无硝烟》带着观众将时间拉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那一天,走进弄堂里的一户普通人家,看小家庭在大环境下如何挣扎在时代浪潮中,又如何在恢复金融秩序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两白一黑”是上海的本土题材,把这些故事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开来,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个选题立意很好,它就在我们的土壤上,我们不说谁来说呢?”

“《战·无硝烟》题材是选准了,选对了。” 上海戏剧家协会顾问刘文国肯定地说,上海是红色的富矿,这个题材关乎中国共产党能否接管好上海这座特大城市,最终让世界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创造出的奇迹。所以这不是一般的题材,经过艺术化的处理非常好。

守正创新 适配体裁

《战·无硝烟》的故事有大背景、小事件,有大人物、小人物,因而对叙事的要求更加高,更何况时间也只有两个多小时。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认为,整个过程中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发挥了流派特色,又让观众听得过瘾,通过唱来表达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传统的评弹舞台上,演员坐着基本上是不动的,相比其他艺术形式可发挥的空间就小,在一系列中篇评弹的演出实践中,上海评弹团突破了这一点,演员可以在演出中走动上下场,让观众好像在看一场“无场次话剧”。作家马尚龙在作品看到的,是创新不离根,比如演员对评弹唱腔流派的坚持,“革命英雄也不是一定就要大喊大叫,评弹还是评弹,即使在开放的舞台里,《战·无硝烟》也将传统的东西保留得很好。”

以小见大 扬长避短

在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战·无硝烟》,饱含着评弹人对评弹艺术的“老听客”陈云同志的深厚感情,陈云在上海主抓的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就成了这部作品最初的灵感来源。

然而,主创没有将陈云和陈毅市长当作第一主角,编剧吴新伯透露,他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启发下,找到了避免拘谨的创作手法,通过虚构人物刘浦生以及一众平民百姓,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经济战。

整个剧本的创作中,主创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理念,让剧本充分符合历史,却又充满小人物的个人故事,以两条主线“百顺里百姓”线以及“皇家花园资本家”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因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文学顾问徐檬丹认为,《战·无硝烟》之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就是因为它比较好地避开了编剧的知识盲点,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事件,不懂的坚决不写。老百姓的生活、商家斗争,接触得多的、懂得多的东西就多写一点。只有写自己熟悉的擅长的东西,才有可能写得生动甚至感人。

(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