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后,校门口挤满送饭家长!多地回应

导读 原标题:预制菜进校园后,校门口挤满送饭家长!多地回应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赣州家长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的学生餐食视频截图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原标题:预制菜进校园后,校门口挤满送饭家长!多地回应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赣州家长上传到社交媒体上的学生餐食视频截图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由于一些学校因为采用预制菜当餐食,不少家长不得不在午餐时段选择给孩子送饭。

从一些由家长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中可以看到,由于家长不能进入校园,且校园中食堂关闭后没有就餐的地方,学校门口挤满了送餐的家长,不少学生只能在校门口蹲或站着,就着家长手中的餐盒快速吃午餐。

另外还有多地的家长通过问政平台表达了担忧。

例如,浙江湖州市民留言道,请湖州市针对预制菜是否进校园给出明确态度。作为家长坚决抵制,如果一个孩子一星期五天都吃预制菜,孩子的身体健康完全是问题。请湖州市政府对于热门问题给予明确的态度,别模棱两可,偷偷引进。

9月14日,湖州市教育局答复称,湖州市要求学校食堂采购新鲜食材,目前没有预制菜进入校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广东东莞,有家长投诉,其是当地某中学初一孩子家长,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都是吃预制菜,无法接受孩子们未来三年都吃这些食物。

东莞市南城街道9月12日回应称,该校食堂饭菜大部分选用新鲜食材烹煮,但如鸡腿(翅)、鸭腿(翅)、肉扒、肉丸类会选择冰鲜食品和冻品搭配。暂未发现学校食堂存在预制菜、外购熟食的问题。学校对于每天各批次食材,都会向配送单位索取检验合格票据,食品安全员还会对食材进行仔细查验,确保食材安全,在食品加工完成后,在进入配餐间前执行所有食品48小时留样制度,并且每天早中晚三餐都有学校校长行政和老师陪餐,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师生就餐情况。

海南海口也有家长怀疑,幼儿园餐食的配送公司使用了预制菜冷冻食品等,还存在超远距离送餐。

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9月13日解释称,为了降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更好的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的操作模式,我区幼儿园选择取得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体配餐资质认定的企业配餐。各幼儿园开学前已召开家长会告知家长配餐事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并严格落实园领导陪餐制度,同时不定期组织膳食委员会到配餐企业进行监督。从出锅到食用时间严格控制在4小时之内,所有餐品是按食用时间和路程的长短去确定炒菜和分餐以及装车配送的时间的,炒制好出锅后及时分餐到保温桶中及时装车运输,运输中能确保餐品中心温度在60℃以上。所有配送的菜品全部都是当天当餐制作当餐配送,并非预制菜。

此外,河南荥阳有网友提问,荥阳菖蒲路小学午餐来源是哪里?是预制菜还是食堂制作?餐盒是否达到食品安全级别?学校老师从来不公布。

9月14日,荥阳市教育局表示,荥阳市菖蒲路小学因无食堂,目前午餐来源于河南省千**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资质:拥有员工1500余人,食品安检考核人员11人,专业培训技术等级厨师83人。在荥阳市中原西路与万山路交叉口向北500米路东建有标准的中央厨房,具备合法的校外配餐资质。学生午餐使用新鲜菜品由中央厨房现场制作后按照配餐要求由专人、专车送至学校,没有使用预制菜。餐盒能达到食品安全级别。2023学年家委会新成员由各班家长推荐产生,9月12日下午召开菖蒲路小学2023学年新一届家委会大会。每周日前将下周的食谱发到家委会、家长群里,并安排家长每天陪餐做好监督,将学生就餐情况发至家委会群中。

另据《新闻1+1》节目,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小学生首先是消费者,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消费者,所以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家长应该了解和知晓学校提供的菜品情况。如果学校食堂全部采用外供的预制菜,那么家长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被剥夺了。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应当和家委会或者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等,来保障孩子能够吃到健康的、安全的食品,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澎湃评论

预制菜进校园不是一件小事

预制菜作为新兴消费品,被职能部门赋予扩大餐饮服务消费、提振社会消费的重任,也成为很多地方争相发展的产业。不能对预制菜搞污名化,从而丧失行业发展机会,但是,这并不等同于预制菜进入校园的必要性。

首先,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预制菜,一般都是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理论上是“安全”的,在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指标上是合格的。但是,预制菜前期加工过程中的确会导致营养成分流失,其口味、色泽也很难说达到了现炒菜肴的水准。

特别是要认识到,预制菜进食堂——进入中小学的食堂——不是件小事,它意味着对于相当多数的孩子来说,将天天吃预制菜,一吃就要吃几年,而且是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不得不接受预制菜作为重要营养来源。

预制菜作为一项新兴工业化食品进入校园,应该有一个审慎的态度,对于未成年人的食物更应该有一个审慎的态度。《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原则,对“最柔软的群体”的食品安全应该保持更高的标准。而且,预制菜作为深加工食品,很难说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食品,而国家教育部等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

其次,预制菜有其优点,出餐快,便于管理,对出餐环境、出餐人员的要求低。选择预制菜,学校食堂、配餐中心选择热一热、烫一烫就行,降低了自身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管理风险,像之前频频发生的食堂污水横流、“指鼠为鸭”等问题会大幅减少。但是,是不是化解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就得选择预制菜呢?校园食堂安全和预制菜之间,不应该是单选题,何况很多时候也没有给家长、学生选择的机会。

第三,学生作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选择权,应该得到充分保障。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默认餐饮、食堂提供的就是现炒现做的食物,这种交易习惯本身也受《消保法》《民法典》的保护。但是,很多饭店、校园食堂并没有主动明示、告知是预制菜,甚至还多多少少地在藏着掖着,这显然影响到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学生、家长有权事先知晓、事中选择学校提供的预制菜,而不是现在一些地方搞的那样“先上马、后告知”甚至“先上马,不告知”,不能用“法无禁止即可为”损害学生选择说不的权利。

不必对预制菜杯弓蛇影、以讹传讹,但是,上班族点外卖点到预制菜,和未成年学生长期吃食堂的预制菜,其健康影响不能等量齐观。有必要对预制菜进校园的正当性、必要性、长久安全性做出全面评估,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如果预制菜真是未来趋势,进校园更不必急在一时。

对于预制菜进校园

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讨论!

(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澎湃社论、中国新闻周刊、央视新闻、上观新闻等)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