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转为个人养老金?媒体:每个公积金账户持有者都该反对

导读原标题:公积金转为个人养老金?媒体:每个公积金账户持有者都该反对近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群在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

原标题:公积金转为个人养老金?媒体:每个公积金账户持有者都该反对

近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群在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提出建议:将个人公积金账户的部分资金转入养老金账户。万群表示:很多人的住房公积金如果不用,一直趴在账上, “可以考虑将住房公积金往个人养老金的账户上移一移,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投资。”

该言论发出后,市场争议不停。

移部分公积金资金到养老金账户 专家称不影响原本用途

据媒体报道,2月25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群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上谈到了养老金制度面临的挑战。

万群从2022年9月英国养老金危机谈起,分析了本次危机的发生过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和教训。由于英国DB模式下很多的养老金计划在利率下行和长寿风险上升的环境下出现了赤字,因此近20年都将资产负债匹配和防范利率下行作为主要管理目标,投资以国债为主,同时为了提升收益率又采取了配置衍生品并且加大杠杆等投资策略,最终出现在去年利率上行、债券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养老金体系处于极其不安全的境地。因此,作为长期储蓄的养老金必须将确保“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养老金是民众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期限很长的投资活动。在这个长达数十年的投资中,养老金可能面临很多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机制上确保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性的防控,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采用不符合长期投资理念的激进策略,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此外,万群讨论中还与在座嘉宾围绕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养老投资顾问、投资者教育、打通养老金第二和第三支柱制度壁垒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方面,万群表示,税优政策虽然对个人养老金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单纯依靠税优可能还不足够。比如在英国的第二支柱职业年金市场,税优政策也实行了很多年,但效果一般。但是当英国在2012年实行职业年金自动加入机制后,我们看到第二支柱覆盖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加入职工从实施自动加入机制前的50%多提高到了现在的90%以上。这体现了政策的强制性对于提高养老金覆盖面和居民养老参与度方面的重要意义。

其在发言中还称,如何尽快建立起普惠大众的个人养老金,确实需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胡教刚才建议的财政补贴的方式。同时,是不是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近年来对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公积金有很多讨论。大量的公积金因为闲置很可惜,每年活期利率,收益很低,其实可以想办法用起来,移一部分进入养老金是不是也是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的办法呢?因为公积金和个人养老金都是个人账户上的钱,归属于个人,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可以提高收益并且变成长期储蓄。对公积金划转养老金账户上的钱,如果需要买房或者用作其他公积金用途的,仍然可以使用。给公积金所有者以选择权,这样既不影响公积金的原本用途,也可以把资金高效使用起来。

个人养老金账户制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先让它起步,先建起来,再逐渐找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我认为,养老金体系各个层面要做更加系统的规划和协调,设计完备合理的机制吸引更多的人上船,尽早对自己的养老生活做好准备。

公积金一部分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 这是一个好主意吗?

首先,提出该建议的她没有官方背景,只是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当然,她是为自己的公司及养老保险行业说话的,不是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持有人说话的,发言肯定不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我们理解这一表述的背景与前提。

如果这种转入基于个人自愿,其实也没有问题。确实,目前个人公积金账户利率低。如果有人已经买了房,也暂时不想再买房,公积金账户上又躺着不少钱,他可能会愿意把公积金放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上,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但是,这位女士显然不是主张给个人自由选择权的,而是主张强制一律加入的。

媒体报道,“在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方面”,万群强调,“税优政策虽然对个人养老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单纯依靠税优政策可能还不够,强制性政策对于提高养老金覆盖面和居民养老参与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看呐,把强制一律加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然后又羞答答地承认这是“强制性政策”。什么时候“自动”变成“强制”的异名了?

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希望借助权力,为自己所在的行业开辟无需努力争取客户就能躺赢的市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体面、正派的企业家与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客户,而不是游说权力给自己送上客户。

如果要求公积金的一部或全部强制一律加入个人养老账户,对个人权益的损害是巨大的:本来买房与租房就可以提取,强制一律加入个人养老账户后,退休后才可以提取,这是大大缩减了个人选择权。稳定的低利率+可早期提取Vs潜在的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只能退休后提取,我相信风险厌恶型的个体会选择前者,强迫他们接受后者当然是一种恶。

故而,所谓将公积金“自动”(强制)转为个人养老金的主张,本质上是金融利益集团造舆论,主要是为了影响政策,次要是为了影响大众认知,为自己的行业攫取垄断利益,每个公积金账户持有者都应该反对。

工人日报: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是希望专家好好说话

不仅此建议引发热议,最近一段时间专家引发争议的建议也很多,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

这些观点,看似为大家好,实则惹人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综观以往类似新闻事件,不难发现,人们反感的专家建议主要有几类:

其一,有些专家建议的含金量偏低,多是“正确的废话”。

在公众看来,专家的话应该是专业的、深刻的,是大多数人不了解、不掌握的信息和知识,而有些专家的建议往往达不到这个预期,有的建议还自相矛盾——上午有专家说“喝咖啡有利于身体健康”,下午就有专家主张“喝咖啡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其二,有些专家建议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

前段时间,一段专家建议低收入者把闲置的房子租出去、用私家车出去拉活儿的视频被曝光,不少网友看后惊掉了下巴——低收入者不仅有房有车,而且有闲置房?如此“站在云端、指点民众”的专家,说出来的话自然给人“何不食肉糜”之感。

其三,有些专家建议可能是拿人钱财、替人说话。

一种保健品到底有没有效果、一个设备到底有没有技术突破和创新、一种举措有没有推行的必要……对这些问题,有些专家可能并不是站在专业角度、实事求是地给出判断,而是受到资本的裹挟、权力的干预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

当然,还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专家的建议本身没有问题,但媒体在报道时,断章取义,假专家之名,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有甚者,只是打着专家的旗号,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在流量为王的背景下,类似情况或许不在少数。换句话说,有些专家是“背锅”了、被冤枉了。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一些专家建议的不满意、不服气,对其能力和水平的质疑;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专业、科学、严谨的高质量专家建议的渴盼,对专家建议有指导性、权威性,能够真正为人们解疑释惑、指点迷津的期待。

(资料来源于财经网、红星新闻、南方周末、工人日报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