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新形势下中国普惠金融要向2.0版本转型

导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12月16日,在国海证券主办的2022女性财富管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发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12月16日,在国海证券主办的2022女性财富管理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发表了“中国普惠金融2.0:由扶贫走向共同富裕”的主题演讲。

张承惠围绕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谈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中国普惠金融1.0版的特点与成效,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向2.0版本的转型,以及普惠金融2.0版的发展重点和路径。

向2.0版转型的必要性

张承惠简单回溯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也就是中国普惠金融1.0版的特点与成效。

她指出,中国的普惠金融大体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一些公益性组织借鉴国际经验,引进一些小额信贷的管理方式和运营方式,然后逐步分阶段地发展成为普惠金融。

因而,中国普惠金融1.0版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小额借贷起步,初期规模较小。第二个特点是逐渐发展成一项以消除贫困为主要目标的重要工作。第三个特点是以农村和革命老区为重点的支持区域。第四个特点是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指导和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1.0版目前已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村级金融覆盖率达到了99%,中国基本实现了最基本的支付和持续服务的全覆盖。在信贷可得性方面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普惠金融参与主体几乎涉及到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到2021年末,全国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300多万户,增速非常快。今年6月份,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非常高,比各类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张承惠说。

虽然普惠金融1.0版取得了成效,但在新形势下,中国普惠金融需要向2.0版转型。

张承惠认为,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下一步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二,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全球化进程发生了重大改变,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了产业变革,疫情也对经济带来影响。

而在向2.0版转型的过程中,普惠金融将有几大表现特点。张承惠指出,一是要重点由过去的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转向培育民众的创造财富能力。二是要重点由农村扶贫转向包括城镇在内的全域服务,由重点关注农民扶贫问题转向全体低收入人群。三是重点由提供信贷服务为主(覆盖面、低利率、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等),转向为低收入阶层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四是重点由依赖政策支持转向商业可持续。

“未来,我们的金融机构要找到和长尾客群需求真正契合的服务和产品,普惠金融要做到真正的下沉,下沉到为小微企业服务,下沉到为促进低收入群体的创业、就业服务。而且要更好服务新市场、新青年、新市民,也要服务好妇女群体。”张承惠说。

2.0版的业务重点与路径

那么,普惠金融2.0版要实现哪些业务重点?

张承惠认为,一是要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要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构建包括教育金融、创业金融、家庭金融、财富金融、养老金融等新型的、系列化的金融产品,打造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持续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吸纳就业。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的加重,就业人群会相对减少,就业岗位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所以要继续支持小微企业个体户,鼓励他们在吸纳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家庭风险管理。目前中国家庭风险管理不足,服务金融产品的品种也不足,财富管理相应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也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中国的家庭,很多家庭财产都由妇女来管理,提升妇女理财能力非常重要。”张承惠说。

四是作为提供普惠金融的机构要注意风险防范,避免高利率、诱导超前消费、高杠杆的问题,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和防范。

最后,关于普惠金融2.0版本的发展路径,张承惠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科技赋能,未来几年要依托数字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一大批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线上远程交易来提高融资便利度,降低交易成本。开展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控制供应链风险。

另一方面是继续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向乡村延伸。乡村振兴有不少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村农业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产业。“站在乡村发展的角度,把重点从扶贫改到创富,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对于所有的金融机构来说,这个领域值得关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