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忌讳的,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鸡娃

导读原标题:教育最忌讳的,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鸡娃作者:知子花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

原标题:教育最忌讳的,是一群躺平的父母在拼命鸡娃

作者:知子花

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

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命。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前两天,搞教育的朋友讲了一件趣事:

他发现5岁的女儿“举止反常”:吃完饭就往沙发上一歪,拿个ipad开玩。

他一时很费解,孩子啥时候有这么个习惯的?

思索片刻,才想到,这不就自己下班回家后“常规动作”吗:往沙发上一躺刷手机。

发现问题所在后,他感慨道:

“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很善于模仿父母,但没曾想会到这种程度,有时候自己无意识的动作,都会被孩子学了去,以后更不敢大意了。”

教育界常说一句话: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身上的许多问题,映照出的是父母身上的问题。

这话一点不假。

01

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类家长:

打麻将成瘾,一边叫着“发财,胡了”,一边催促孩子“好好做作业,将来考个好大学!”

手机不离手,游戏玩得眉飞色舞,却要求孩子“认真读书”......

这样的家长可太多了,自己本身就有一些坏习惯,但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

央视曾拍过一个教育短片,叫《听,孩子们在说》,里面有一段就是: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在打游戏,妈妈沉迷电视剧,对孩子的需求熟视无睹。

女儿只好抱着自己的玩具,小声嘀咕:

“你们要我好好学,但是你们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难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

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藏着推卸责任的部分。”

确实,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6岁的小男孩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爸爸:

“天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习。”

“你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还不让我玩。”

“天天就知道让我学习,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学习。”

“你老玩你手机上的游戏,还不让我玩。”

孩子虽小,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部都会被他捕捉到。

如果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那再怎么要求孩子,通常都很难起作用,反而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02

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一个孩子学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来源于他的父母与家庭。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孩子。

在综艺《超脑少年》节目中,有一位学霸爸爸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籍,就是“把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挤给孩子,孩子学多少,自己就学多少”。

安徽理科学霸董吉洋也曾说:

“偶尔我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言传身教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耳提面命。

山东有一个“学霸村”。

不足500户的小村庄,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100多个本科,每家每户都有大学生。

这里的父辈都是农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都给了孩子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村里一位女博士的爸爸,每天一有空就习惯性地拿起报纸认真阅读,20年如一日。

爸爸对知识的重视,潜移默化影响着女儿。女儿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一路走出家乡。

童话大师郑渊洁说过这样一句话: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效果非常好。”

“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效果非常好。”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孩子,作文写得好,说话出口成章。

背后一定有父母在带他看书阅读,感受大自然,提高他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如果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喜欢体育,热爱运动。

背后一定有父母带他一起锻炼,晨跑、爬山、骑车,在一次次酣畅淋漓中得到鼓励;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教育孩子,不能光说不练,总要有行动,做出榜样。

只有父母不断进步,孩子才会变得优秀。

03

浙江宁波有位爸爸,为了激发六年级的女儿对古文的兴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时间,将父女俩最爱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

看到爸爸写古文,女孩也跃跃欲试,自己用古文写了篇《夏》,文笔相当不错。

说起女儿的成绩,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传身教。

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尽量不看电视,如果看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经典的动漫作品。

从小到大,父女俩每天晚上都会一起“学习”,孩子在书房写作业,他就会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

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陪伴。

不禁想起文豪托尔斯泰的一段话: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等的父母发脾气,二等的父母讲道理,而一等的父母会做好自己。

很多时候,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次,一个老同学来找作者何艳娟求助:

之前工作忙,孩子一直丢给公婆带。

现在儿子15岁了,成天就想着上网打游戏,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一打他就离家出走。

何艳娟犯了难,孩子已经过了最佳教育期,改变的希望其实很渺茫。

所以,她只好无奈坦白,自己没啥好办法,最多建议父母多花时间陪陪孩子。

然而一年后,这位家长却找她报喜,说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

何艳娟觉得不可思议,赶忙询问是怎么做到的。

她说,她听从了建议,放下事业,开始全职陪伴孩子。

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没闲着,重拾了大学课本,考下了注册会计师证书。

妈妈的努力被儿子看在眼里,儿子也开始发奋学习。

用孩子的话说就是:

我不想人家说我不配做我妈的儿子。

想要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要先努力靠近那个样子:

如果想让孩子看书,我们就要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捧起书看;

如果想让孩子懂礼貌,我们得先学会不吼不叫;

如果想教给孩子一个道理,我们要自己先去实践。

托举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和反思,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知子花。来源: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专注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领域,20000+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致力于培养幸福乐观,出类拔萃的孩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