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新突破,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导读红星新闻记者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11月22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

红星新闻记者从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南物理研究院)获悉,11月22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被喻为ITER“防火墙”的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首件制造,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中国承担了其中约9%的任务。

“人造太阳”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太阳之所以能带来光与热,是因为它内部时刻都在进行热核聚变反应,如果人类可以掌控这种反应,就意味着世世代代将拥有无限的、清洁的能源。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人造太阳”。

据悉,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直接面对芯部一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是ITER最关键的堆芯部件,涉及聚变堆建设的核心技术。此前,我国掌握的该项技术率先通过国际认证。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指导下,西南物理研究院承接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全尺寸原型件研制,成都的西物团队在成功批量制备增强热负荷手指部件后,与贵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克服高温、限电、疫情等困难,合力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完成部件的焊接装配。中国团队领先国际完成首件制造,再次为ITER关键部件的研发取得实质性工程突破。

稳步推进ITER任务实施,将为我国下一步建造聚变工程试验堆和商用电站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由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表明我国掌握和拥有了大型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经验和技术,具备了开展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硬件平台。2022年10月19日,新一代“人造太阳”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国内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记录,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发距离聚变点火迈进了重要一步。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