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关注全国两会 | 坚持扫黑除恶,绝不让犯罪分子“狂飙”

导读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新华社整理了两高报告10大关键词,其中“扫黑除恶...

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新华社整理了两高报告10大关键词,其中“扫黑除恶”位列第一。报告提及,近年来,随着扫黑除恶工作的开展,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一批为害一方的“村霸”“街霸”“矿霸”被绳之以法,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让人们看到国家依法严惩黑恶犯罪、严查“保护伞”的坚定决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目前,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总体呈持续下降态势,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但也需要看到,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组织形态、方式手段呈现新变化、新特征,有的黑恶势力隐身蛰伏、变异升级,与黑恶犯罪作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而总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过程中行之有效做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防范黑恶势力卷土重来的长效机制,则是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的关键所在。比如,“源头治理的防范整治机制”“智能公开的举报奖励机制”“激励约束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等,决不能把扫黑除恶“常态化”当成“一般化”“一阵风”,必须坚持露头就打,以打早打小促常治长效。

另外,扫黑除恶不单是一份惩治犯罪、维护治安的单项试卷,更是一套整肃贪腐、完善治理的综合性试卷,不但要打掉各种“X霸”,更要打掉他们头上的保护伞,让犯罪分子彻底“狂飙”不起来。台上大讲扫黑,背地里却是黑恶势力保护伞。如此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做派,从这些年落马的官员来看,具有“代表性”。如湖北黄石市交通运输局原正县级干部童金波,曾利用各种会议大谈廉洁,几乎是三句不离反腐,台下却疯狂收钱,甚至不分时间和场合。曾是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级领导干部王世坤也忏悔,自己见钱忘乎所以,在台上说一套,台下另做一套,忘记了党的宗旨。这些年各地查处的涉恶涉黑典型案件,也一再证明了将清除保护伞、净化地方权力与扫黑除恶相结合的必要性。虽然具体的犯罪情形或有所不同,但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隐秘角落”,那就是地方官员的庇护,且保护伞越大,黑恶势力的作恶程度就越深。因此,扫黑除恶要及时揪出那些“两面人”,打“伞”破“网”,撕掉黑恶势力的“护身符”,才能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

无论是打“伞”还是破“网”,都是一种存量治理,清除“存量”的同时,如何有效防止“增量”,才是治本之策。报告中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坚持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深入开展法院队伍教育整顿等,都是让基层治理和权力运行回到法治轨道的有效办法。坚持对保护伞零容忍,最大限度压缩黑恶势力的生成空间,实现了这些,“两面人”自然不好当了,黑恶势力也将失去了作恶底气,确保扫黑除恶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惩恶务尽,以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好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各项工作措施,就是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安全、提升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的环境。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编辑:龙春晖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