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松或迎一场大仗,俄军正撤离当地居民,4万乌军或成合围之势

导读俄乌或要率先在赫尔松地区进行决战,这对于冲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0月20日的时候,俄乌双方在赫尔松传来的战报完全相反。俄国防部声称...

俄乌或要率先在赫尔松地区进行决战,这对于冲突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0月20日的时候,俄乌双方在赫尔松传来的战报完全相反。

俄国防部声称“乌军遭受重挫,各部纷纷逃窜”。乌克兰方面则表示,俄军正在计划将部队从赫尔松地区撤出。

亲俄的赫尔松官员则表示“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不会让出赫尔松,这座城市的防御行动正平稳地转入反攻。”

根据RT10月22日的最新报道,“新俄罗斯地区(赫尔松州)当局”表示,当地的所有居民应立即离开该市并转移到安全地区,理由则是“大规模”乌克兰炮击的威胁。

该州的“代理州长”萨尔多还警告称,如果第聂伯河上方的水电站大坝被摧毁,包括赫尔松市在内的一些地区,将会被淹没。

这点与泽连斯基的说法如出一辙,只不过变成了乌军是破坏水电站的罪魁祸首。

这有点像当初在扎波罗热核电站时期的话术,互相指责对方是破坏关键基础设施,致使冲突影响不断升级的罪魁祸首。

我个人认为,俄军不太可能会将赫尔松拱手相让,而是撤出居民要打一场坚壁清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首先,赫尔松这座城市对莫斯科来说是极具政治意义的。

在整个冲突局势中,俄军攻占赫尔松可以说兵不血刃,是付出代价最小而轻松取得的一座城镇。从某种角度而言,是莫斯科情报部门与军队配合的成功案例,自然是值得被学习的。

何况“公投”通过后,在莫斯科看来,赫尔松已经属于俄罗斯,此时再扯不等于“主权”被侵犯吗?

其次,赫尔松连接的是克里米亚半岛与乌克兰内陆地区的枢纽,北上可以直逼基辅,西进可以威胁到尼古拉耶夫州,对接下来的战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最后,俄军急需一场大规模的胜利来稳定军心。

自从乌军进行大反攻后,俄军控制的范围一收再收,在哈尔科夫与卢甘斯克的交界处,俄军已经丢失了好几处战略要塞。

一路上俄军被打得“丢盔弃甲”,许多主战坦克、装甲车根本来不及带走或摧毁,就丢在原地被乌军所俘获。

加之后方临阵换帅和派系间的矛盾等等,基层的俄军似乎越来越没有信心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了。

只不过这次决战的主动权不在俄罗斯,而是乌克兰率先发起的。此举十分明智,如果傻傻等到俄罗斯动员结束,各种装备也都陆续到位再发动攻击,无异于徒增伤亡。

回到赫尔松局势,我们能看到此时俄军大约有2万人左右,而参与围攻的乌军人数则有4万。

从战术角度而言,乌军除破坏大坝等一些基建外,最佳的方式还是迅速攻进赫尔松展开巷战。不然乌军既不具备人数的绝对优势,也不享有压倒性炮火的援助,久攻之下恐怕受损最大的还是自身。

况且赫尔松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有些特殊,如果几座跨河大桥在开战前就被破坏,那俄军真就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场景了。

所以并不排除乌军有可能在切断俄军退路后,将2万人都“包饺子”,造成俄罗斯独立建国以来伤亡最惨痛的一次战役。

可以说,赫尔松之战非常考验俄军的前线作战能力,部队与部队之间的配合;单兵的巷战作战与生存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等等。

总而言之,俄乌率先在赫尔松地区发起第一轮决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俄乌前线战事沉寂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现在各方或许都按捺不住,要开始打一场真正的战役。

赫尔松战役的开启,对各方来说都具有相当影响力。

一方面是美国中期选举将近,这场战役或许直接影响到拜登和民主党的支持率,如果数百亿美元开支换来的是一场惨败,那选情则对拜登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这是自乌东四州“公投”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莫斯科与基辅之间在政治上重大较量,决定着俄乌未来的走向。

对于世界来说,这场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既有着军事教育的作用,又有着我们对于战争的警惕与思考。

乌克兰是从一个经济潜力还算不错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如今满目疮痍的样子,让人感到惋惜。可我们更应该思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上演,而欧洲国家应格外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