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州管控街道接热线:电话主要来自上班族和老人

导读 2022年11月,广州海珠,滨江街道生活服务热线接线员在接听热线。 (“心明爱滨江街社工服务站”公众号截图/图)“我不能比来电的居民更急...

2022年11月,广州海珠,滨江街道生活服务热线接线员在接听热线。 (“心明爱滨江街社工服务站”公众号截图/图)

“我不能比来电的居民更急,他们可能会向我抱怨,我就听着,然后搞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24岁的兰溪是广州市海珠区滨江街下设社工站的一名社工。2022年11月5日,海珠区开始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她也被调到滨江街道,轮班接听暖心服务热线。

海珠区18个街道,均向公众公布了生活服务和医疗保障两条支线的暖心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值守,缓解12345的接线压力。

一位医疗保障热线的接线员告诉南方周末,在接到居民的咨询后,接线员将进行简单解释和回答,如果居民的咨询或需求无法通过电话解决,接线员则需要快速向下一阶段传达信息,转接社区工作人员或驻点医生,“争取在最快时间内帮到居民”。

兰溪接听的是生活服务热线。打来电话的大多是上班族和独居长者,倾诉生计、生活的不便。接线员也会遇到居民隔离在外、宠物独自在家等各式各样的难题,不管热线中的需求是否紧急,“及时”都是他们传达、解决居民难题的关键词。

“电话基本不断”

“第一天(11月5日)大概四五十个电话,基本不断的,第二天大概二三十个。”每天3位接线员轮班,兰溪被安排在早班时段,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她坐在滨江街道办一张木桌前,对着座机电话,拿起听筒,又放下。

兰溪2022年刚从学校毕业,加入社工站。8月以来,她所在社工站15名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从社区老幼帮扶,转为在街道做核酸和打流调电话。打流调电话的经历对接热线也有帮助,她笑称“心态已经练出来了”。

兰溪接到的热线电话,大多数来自咨询出行政策的上班族。他们关心是否可以正常通勤上班,出行需要办理什么手续,以及如何向公司报告社区的防控政策,这关系到公司会将他们的居家视为无薪事假还是带薪工假。

再者则是街道内的独居老人。“长者可能会打电话来问,怎么突然被‘封’了,是不是疫情很严重啊。”兰溪说,老人们不会时常关注公众号或者社交平台上的防疫政策变动,如果晚间新闻频道没有发布相关信息,他们可能无法及时获取社区防控动态,就会打热线询问。

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平常会去街道定点的“长者饭堂”吃饭。街道纳入临时管控后,老人三餐成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兰溪会汇总报告给街道,“街道会派人按时送饭,或者给老人的家人发放通行证,可以来打理老人的起居饮食”。

在兰溪所属的社工服务站公众号近期的推文中提到,在接通电话热线的同时,街道主动致电了辖区内低保低收、困境儿童、高龄长者等323人次,确保不出现断粮、断菜、断药及无人照顾的情况。

结束一天的接热线工作后,兰溪需要凭通行证返回荔湾区的家中。在接热线的办公室里,兰溪和同事需要佩戴好口罩,会有清洁人员定时消毒。

“大多数问题比较琐碎”

“人被隔离在高风险街道,但狗狗还独自被关在家里。”11月5日,海珠区琶洲街道接线员叶凡收到居民付女士的一通紧急求助电话。

几天前,付女士从琶洲街道离家前往位于赤岗街道的工作单位,自己的宠物狗却被留在家中。受疫情影响,赤岗街道被划为高风险片区,11月3日赤岗街道实行“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防控措施,付女士也因此被转入赤岗街道的隔离酒店进行隔离观察。

在登记过付女士的具体住址和联系方式后,叶凡很快拨通了社区服务工作的电话。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十分必要,“要是自己的宠物或者孩子被单独滞留在家,没粮吃没水喝,你急不急?”叶凡对南方周末说,“设身处地,就想着快点把这个需求传到具体社区,我们一起及时解决问题。”

在接到叶凡传达的需求后,社区服务部门很快派网格员前往付女士家中,给已经独自在家几天的宠物狗添好粮。

据广州海珠发布,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以来,海珠区已成立由“联社干部+党员志愿者+群众志愿者”组成的爱心服务队伍,关注残疾人士情况,安排宠物店和网格员照顾无人看管的宠物。

接到付女士这通求助电话的时候,叶凡刚结束中午一个小时的短暂休息。相比其他高风险片区,琶洲街道管控相对宽松,社区内每户一张出入证,实行居民“非必要不出门”措施。但即使如此,琶洲街道7万余人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活问题和需求,仍让叶凡有些应接不暇。

像宠物被困这样的偶发事件,在大批量的热线电话中只占少数。“大多数问题都比较琐碎。”一位沙园街道的接线员表示,“‘去哪里做核酸’‘感冒去哪个社区卫生站’这种问题是最常见的。”

除了本区域的需求电话之外,接线员偶尔也会收到来自其他街道居民打来的电话。在轮班期间,叶凡接到了一通热线,对方表示牙齿疼痛难忍,已经忍耐了几天,但一直不知道从什么渠道买药,并提出了去医院就医的需求。在接到电话后,叶凡告知了就医所需的24小时核酸证明和相关购药渠道,并帮该居民转接了所在街道的医疗保障热线。

除了就医问题,叶凡还接到过隔壁街道居民关于油米面、燃气等生活保障的咨询。最远的一通热线来自北京,咨询返乡事宜。

(文中兰溪、叶凡为化名)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刘一霖 张婧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