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字化转型圆桌对话: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确保自主可控

导读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21...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北京报道 12月21日,“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论坛在线上举办。

当前,金融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我们在关注数字新基建赋能金融科技发展,同时仍需对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会上,就“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自主可控与安全性”的主题,与会嘉宾共同进行了探讨。

打造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实际上,金融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新鲜词,但在不同阶段的内涵有所不同。国内银行科技化发展之路已经从原来的建设信息化银行、智慧银行升级到打造数字银行。

南粤银行数字银行部总经理周亮表示,当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但由于各家银行所处的数字化阶段、资源禀赋、业务规模等的不同,在数字化渠道的发展布局也不尽相同。商业银行的数字化全渠道演进路径可概括为:线上化、场景化、开放化、生态化。包括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目前已达到生态化的程度。中小银行则更多停留在场景化的程度。

例如,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重塑技术架构布局数字金融生态,数字化渠道布局延伸到涵盖客户生产、生活的多元金融生态。围绕数字政务、数字普惠金融、数字供应链等数字经济发展重要产业,将场景阵地从C端扩大延伸至G端、B端,从居民衣食住行走向政务服务、城市服务、行业供应链、产业现代化等,并不断叠加关联场景,构建生态圈、生态链。以生态为阵地,搭建差异化的全渠道平台,在这个全渠道平台上,各个生态参与者均可获得适宜于情景的、串联的金融服务。

中小银行则借助科技公司或与大型商业银行合作,围绕自身拳头产品和服务,结合差异化和本地化的数字化场景,打造特色化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如围绕财富管理、消费金融等特定业务领域;围绕餐饮、娱乐等特定场景、围绕公职人员、老年客群等特定人群,专注数字化获客能力、精细化客户运营能力、定制化产品创新能力、智能化风控能力的建设,提升自身差异化的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新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李秀生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向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方向演进。随着经济数字化的纵向发展,金融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产业生态,成为经济和社会运转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银行科技部门的使命是与业务部门更好地融合,把金融产品融入到产业生态。如何让业务人员有数字化思维,让科技人员有业务创新思维,用技术去推动业务创新,这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

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几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数字化不断深入,各大银行都在加速升级核心系统,以实现服务线上化,提升作业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也加大了一些金融风险敞口。

“对于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来说,如何选择新技术或新软件成为了一项比较大的挑战。”李秀生指出,一方面是可供选择的非常之多,颇有些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是某些技术开始很新鲜,过一段时间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就出现了问题。因此,如何做出选择和评估跟进成为了一大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借助外部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自身的人员投入和人才储备,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科技部门如何既能快速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又保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其实这就是在寻找研发领域的敏态与稳态的平衡。

在某城商行人士看来,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既是提升业务效率的内在需求,更是在外部市场比拼客户服务的重要竞争手段。因此,银行数字化转型应当是夯实银行发展基础、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有效化解内外部风险的过程。但是,未能正确实施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为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对此,他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要审慎评估数字化创新带来的业务风险。在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二是要稳步推进数字化应用过程,小心规避新技术的适用性风险,在具体场景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采取“小步快走、仔细求证”的策略,确保风险可控。三是要全面防范信息系统自身的脆弱性风险。

确保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自主可控

数字化转型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带来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的同时,也衍生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新型风险,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人们对于个人信息数据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秀生表示:“银行的科技部门如何既能够服务业务部门、服务客户,又能够有效地保护客户数据安全,这对我们来讲也是道必答题。”

那么,在复杂的安全环境下,如何才能确保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自主可控和安全性?对此,李秀生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基础软硬件供应链安全的重视,确保基础软硬件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对于开源软件的管理要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开源软件的自主可控和安全。此外,还要关注应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不仅要从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进行解决,还需要加大科技人员的投入。

一家中小银行负责人认为,自主可控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石。金融机构要按照各级监管部门的要求,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全面提升自主研发和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金融机构应将信息安全风险纳入金融安全管理总体框架,开展专项应对和治理,保障信息安全。还要科学合理保护、开发和使用数据资产,确保健康有序和可持续性。

李秀生表示:“在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风险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但是,我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伦理意识的增强,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一定的控制和解决,并且与行业发展相平衡。”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