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文:养老金财富藏富于民应是养老金制度重要目标

导读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21...

视频加载中...<s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12月22日,第十七届亚洲金融年会“养老金融新动力”主题论坛召开,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出席并做了“从‘二元性’国情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使命”为主题的演讲。

郑秉文所称“二元性”,包括社会保障的“二元性”、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养老保险体系的“二元性”。

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率提高

郑秉文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最大的一个国情即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明显的差距,“于是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建立了由两个板块组成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而带来了养老金的‘二元’结构,待遇水平差距非常大。”

统计显示,在我国2.9亿新市民中,只有6、7千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绝大多数新市民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郑秉文认为,这种情况为我国城镇化带来一些问题,按照联合国预测,205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80%(2021年为64.7%),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农村居民人数会减少到2.7亿人,也就是每年会有大约2000万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

“到2050年前后,也正是目前的青壮年开始领取退休金的时候,由于‘城乡居保’过低的退休金,会对未来十几年甚至三十年的城镇化率水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很可能产生逆城镇化的现象。”郑秉文表示,因为养老金水平低,新市民“心在曹营心在汉”,难以扎根,也不能享受到以社会保险为主要代表的公共服务。

“普及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水平较低的现状,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消化逆城镇化的趋势和现象。”郑秉文认为。

对冲第一支柱替代率下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退休收入来源的多样性,稳定和增加退休收入水平,提高退休收入的替代率水平,但绝大多数城镇劳动者没有参与第二支柱的资格,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第三支柱是唯一希望;二是第一支柱替代率面临长期的、趋势性的下降压力,建立第三支柱可以对冲第一支柱替代率下降的作用。

郑秉文介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算,中国非正规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例高达54.4%,高于所有欧美发达国家,“平台经济这种就业形态在中国特别发达,对经济增量贡献度也很大,但是他们没有雇主或者是加盟的性质,没有正式劳动关系,导致他们不可能参与企业年金,他们只能指望着建立第三支柱。”

“我国第一支柱目前社会平均替代率是45%,虽然我国连续18年上调养老金,但面临着下降的压力,从涨幅就可以看出来,2015年之前每年的涨幅是10%,2015年以后就连续下降。”郑秉文表示,因此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来看,个人养老金的替代功能是它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

养老金财富藏富于民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要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

郑秉文认为,从养老保险体系的“二元性”看,我国养老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占比太低;二是结构失衡。

“中国的养老金占GDP比重太低了,截至2021年底,中国各类养老金共计11.8万亿,占我国GDP比重是10%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达到72%,发达国家(7强)平均水平超过100%,我国养老金的储备功能没有发挥出来。”郑秉文介绍。

从结构来看,郑秉文表示,我国储备基金加第一支柱养老金共计9万余元,占GDP8%,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仅占GDP2.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的养老金储备绝大部分是第二、第三支柱,“结构失衡是我国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的重要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养老金财富藏富于民作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郑秉文认为,我国GDP总量早就全球第二,但养老金财富储备与全球GDP第二的地位非常不匹配,“在我国即将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前夕,我们养老金制度也应站在新起点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