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法定假期“调休制度” 离取消还要多久?

导读 原标题: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法定假期“调休制度” 离取消还要多久?全国两会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将3天春...

原标题:人大代表建议取消法定假期“调休制度” 离取消还要多久?

全国两会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将3天春节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一头一尾两个周末,取消调休制度,将春节假期延长至9天,让老百姓安定过年,过个团圆年。

不仅如此,赵皖平还建议调整燃放烟花爆竹政策,来丰富传统庆典活动。他认为,这不仅是对我国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传统的回归和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回应了群众祈求平安健康、辞旧迎新的精神需求。

调休制度造成哪些问题?网友有话说

虽然黄金周为中国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调休也导致了许多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网友普遍反应激烈。

首先,调休剥夺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一定意义上属于强制性休假。对于很多人来说,调休就像鸡肋,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有钱有时间出门旅行,公共假日往往成为交通、旅游、就餐、住宿等方面的噩梦。人们期望躲避这种硬性安排的公共假日,但是因为制度桎梏而往往无法抗拒。

其次,调休导致工作安排的短期主义,不利于人们的长远规划。有关调休的安排往往是事到临头才通知,不仅缺乏可预期性,而且连续性也不够。对于一些企事业单位来说这还好说,但对于医院、学校等单位而言则较为麻烦。比如,对于学校来说就涉及需要安排哪天课程的问题,自然会充满变数,也令人们无法从长计议。

再次,调休也让一些用人单位可以明目张胆地违反休假政策,而员工对此往往敢怒不敢言。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遵守国家规定去兑现假日,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无视政策规定,克扣员工的假日。调休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因为调休使企业有了利用周末加班的合法理由,而承诺兑现的小长假则依然遥遥无期。与此同时,调休也让带薪假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一些用人单位可以明目张胆地无视带薪假,毕竟调休已经实现了员工的假日休闲。

最后,调休名义上增加了假日,实际上却没有增加假日。调休将假日同周末连在一起,看似增加了假日,这给人一种假日很多的错觉。但是,中国实则是全世界公共假日最少的国家之一。调休只不过玩了一个数字游戏,人们仍然需要在提前或延后的周末补回来这些“假日”。因此,“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只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

上述分析表明,取消调休并使公共假日真正回归正常,可能是正本清源的关键之举。这并不是说调休是罪魁祸首,而是说要在严格落实带薪假制度的基础上,使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决定假日安排。这样一来,人们可以将带薪年假同公共假日自由组合,为自己随心所欲地放一个假,短则三天“小长假”,长则五到九天的“大长假”。由此可见,取消调休并落实带薪假,赋予人们灵活规划和安排假日的决策自由,可能是最合适的假日选择。

调休制度怎么来的?为何难取消

据公开消息显示,1999年,出于促进消费和旅游的考量,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制度,出台了大名鼎鼎的“七天乐”制度,也就是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从而连休七天。但这个模式的问题很明显,由于假期太集中,全国人民都集中在这几个时间出行旅游,导致旅游业“人山人海”,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因此,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推行如今的“小长假”模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多个小长假+2个大长假”的休假体系。

补充一个冷知识,曾经负责统筹放假事宜的机构假日办全称“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于2014年正式撤销,其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之中。这个联席会议有旅游局牵头组织,联席会议的主任也就是旅游局局长。

每年的放假安排都是由旅游局牵头开会提出,最终由国务院决定并发布放假安排的。

换句话说,放假的初衷可能并不是休息,而是鼓励人民旅行,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则是鼓励人民消费,拉动内需。

多人曾向国家旅游局反映调休问题,但从回复情况来看,因涉及到各部门职能问题等,调休制度的改革仍然需要时间。

两部门: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下称《纲要》),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

据悉,《纲要》共提出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等内容。其中,关于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的内容,引发社会热议。

“希望放假不调休”“建议加长春节假期”……诸如此类声音受到关注。《纲要》出台后,会如何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有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1、希望放假不调休,可行吗?

自2008年开始,我国共设元旦、春节、清明、端午、劳动节、中秋和国庆七大全民法定公休节日,按照规定,全民公休节日的假期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休假时段每年由国务院发布。但网友对调休期待优化,一项媒体公开的调查显示,在“短假无调休”“长假有调休”和“都行”三个选项中,近80%的网友选择“短假无调休”。

那么,前挪后凑的休假模式,在国际上是否有先例?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1999年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连放七天假,实际上是三天假期,加上双周末的调休。通过这样的集中休假方式,以实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这种方式并不多见。从国际主流来看,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长假并不需要调休,该休几天就休几天。”戴斌说。

2、如何优化法定节假日格局?

实际上,这已不是文旅部第一次出台有关优化国民旅游休闲的文件。2013年3月,文旅部便下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该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国民旅游休闲时间、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等任务。其中包括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逐步实行低票价、打击欺客宰客、城市休闲公园限时免费开放、提高旅游休闲教育质量等保障措施。

上述文件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旅游休闲内容也持续拓展延伸。

那么,本次新《纲要》出台,又释放了什么信号?前挪后凑的调休制度是否会暂停?更多长假是否会应运而生?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表示:“我个人认为,《纲要》出台后,假期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沿着这个方向改变。但具体怎样去改,改到什么程度,现在还不能判断。”

究竟该如何优化假日分布格局?刘思敏认为:“就是在适当增加假日总量的情况下,重点增设长假期。”他解释称,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加贯彻落实带薪休假,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额外的黄金周,或者延长黄金周假期天数。只有增加黄金周长假,才是改善假日分布结构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下释放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策略。

刘思敏还表示,建议增设3~5个法定节假日,并恢复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呼吁在8月增设“避暑黄金周”。

他解释称,人们集中在十月或寒暑期出游,同时人们回家探亲、办婚礼、甚至领略四季风光都成了刚需,但如今却无法彻底得到满足。所以才有了国庆、春节人满为患的局面。

刘思敏建议,或可考虑在每个季度都设置黄金周。他补充说,其实增设两大黄金周,只需新增5个休假日,其中2天放在原有3天休假基础的五一期间,另3天放在8月、连休周末,这样就能让每个季度都有黄金周。

而戴斌认为,旅游休闲制度的设计、优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过于理想化,既要考虑到人民对休闲的权利的满足和实现,也要考虑到节假日制度调整所带来的成本。

而对于如何合理放假,早在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曾公开表示:法定节假日假期长短的设置,需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综合考虑假期增加对用人单位人工成本、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新闻多看点:

政协委员:建议调整双休日 试点隔周三休鼓励消费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

据中国政府网刊文介绍,中国自1995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当时将之称为“大礼拜”,意思是每周休息两天。“双休制的推出,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职工福利的改革。”

熊水龙认为,“双休日”实行近30年来,较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保证了国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但是,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

为此,熊水龙建议,加强对调整“双休日”的调研,适时调整“双休日”,如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这样做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长假’,还能助力分散休假、缓解旅游高峰压力。”他说。

(资料来源于上游新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红星新闻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