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是一种生活

导读“射箭,是一种生活”。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项单纯的运动,却无形中给人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判断能否‘野射’的标准是什么?”“不知...

“射箭,是一种生活”。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项单纯的运动,却无形中给人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判断能否‘野射’的标准是什么?”“不知道。”“看周围有没有人。”

最近先生迷上了射箭,每周必有几天去箭馆,张口闭口间也都是和射箭有关的话题。一开始,我对他的定力嗤之以鼻,以为又是三分钟热度,转头就要知难而退——拉弓是个体力活,头两次我也图过新鲜射了几组,第二天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没想到,这股热劲竟然维持了两个多月,且有增无减,大有将其作为毕生精神追求之势,令人讶异,这种小众运动竟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箭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突然流行在上海,上手简单,收费便宜,且大都开在商场里,很适合没处打发时间的年轻人耍一耍。倘若你是新手玩家,穿上护具后,会有教练来教一下基本动作,比如侧身站立时,两腿要平行成一条直线,胳膊要伸直,上半身也要挺起来,不能靠腰来借力。听起来简单,但那把弓重得像个哑铃,举三秒就开始泄劲了。不过,弓上装有瞄准器,只要能够勉力举起几秒,且在这几秒钟内瞄准靶心,通常都可以有个不错的成绩。

古代关于射箭的故事很多,像是《列子·汤问》里,纪昌向射箭大师飞卫学射,飞卫教他练习眼力,要做到把虱子看成大山,才可以百发百中。还有欧阳修《卖油翁》里知名的“无他,唯手熟尔”,同样是借把油倒入钱眼中来比喻瞄准。可见古代人射箭,瞄准是第一要务,练的也是瞄准的功夫,但现在也许是加了各种辅助瞄准工具使弓变得更重,也许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体质远逊于古人,拉弓、举弓这种靠力气撑的反而难。

对武学颇有研究的导演徐浩峰在电影《箭士柳白猿》中,把箭士设定为平息武馆争斗的仲裁人。柳白猿靠拉空弦就威慑住了两家武馆,行家解释,拉弓靠的是拳劲,学了箭,拳就没有秘密了。这和我对射箭的感受颇为类似,我觉得射箭最重要的是臂力,其次是果断,看准了便立刻放弦,靶心瞄得越久,越是犹豫,反而容易射偏。所以成为射箭达人,得先去练臂力,同时养成中正平和的心态。

射是儒家六艺之一,如今的箭馆更多是体育竞技场所,也有打着国潮文化标签的网红店,可以租赁全套服装拍照,但为真正的射箭爱好者所不齿。我见过的那些长期来箭馆射箭的大都是中青年男性,他们有自己专属的赛道,练久了还会自己买装备。随着技艺不断突破新的法门,弓上组装的各种小零件也越来越多,拿起来像是高达一样。有趣的是,几乎每个人的箭袋上都要挂一个毛茸茸或是亮闪闪的小挂件,还要比谁的更风骚一些,似乎这也是一种段位的象征,越是箭术高明的大佬,才配得上鲜红色或是粉红色的配饰。我有时疑心这帮糙汉们沉迷射箭,只为给自己压抑许久的向往精致生活的内心找一个突破口。毕竟在箭馆里,挂怎样夸张的配饰都不会有人指指点点,箭道的冷酷狂野消解了粉红绒毛挂件的少女表达。

“射箭是一种寂寞的修行。我们都在享受寂寞。”先生对我这种解读很不满。他们在射箭时的确都沉湎于自己的赛道,并不闲聊,但会在微信群里享受射友圈的氛围。一开始,他们不屑那些大部分时间花在摆拍上,以射箭博取流量的小红书博主。比如会有人穿戴整齐地来射和弓,成绩一般,但照片拍得非常帅气。但不久他们也在玩小红书了。射箭的圈子多么小,他们很快被彼此的大数据推荐关注了,随便搜一搜,总能发现认识的人。“你看我昨天刚发的,不过是一个射穿了的靶子,但已经有几十个赞了呢。”先生很得意,他们每天会在箭馆的小程序上传成绩,“我已经射到这家箭馆的全国第一了。”

玩小红书,或许也是男人们向精致生活靠拢的标志。很快,这种精致的追求也带来一些烦恼。比如,先生发现小红书对他说,“您的射箭姿势不够优雅,也许是骨盆有问题”,并开始向他推荐各种骨盆前倾的治疗方案。有一阵,他甚至考虑去做中医推拿。经过大量的求证以及比对后,他终于确认了自己的骨盆前倾确实不存在,但又开始把关注点放在脖子上,走路时总是突然停下来问我,“我是不是有点头颈前伸?”

突然觉得箭馆门口贴的那一句标语很有道理,“射箭,是一种生活”。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项单纯的运动,却无形中给人打开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爱上射箭的男人开始追求精致、注重自身,甚至有了身材和容貌焦虑,开始研究起与射箭相关的服饰和穿搭了。在我看来,这都是一种好事情,它让很多原本停留于两点一线的人们,找到了更多品尝生活滋味的触及点。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放到现在也许要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不懂生活也。”(钟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