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我们的祖先-黄文昆新作《极简中国雕塑史》

导读这不单单是一本言简意赅的历史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丰富多彩的图画书。这更像是一个博物馆,陈列着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有精妙绝伦的酒杯...

这不单单是一本言简意赅的历史书。

这不仅仅是一本丰富多彩的图画书。

这更像是一个博物馆,陈列着千百年前古人的生活场景:有精妙绝伦的酒杯和各种器具、饰物、摆件和室内外用品。这又是一列穿越时空的列车,带我们走近我们的祖先,摸触到他们的灵魂,觉察出他们想象力的绮丽,亲见他们手艺的精妙和非凡,……远古的陵墓、深山里的石窟、寺观庙堂、巍峨的石雕大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神圣厅堂,仙女飞天的生动场面。敦煌、云岗……一一都在我们眼前。

黄文昆的讲述,充满特色,绝无套话。他说马家窑人头像彩陶壶有“爷们儿气派”。面对三星堆古蜀人青铜雕像,他感叹“高超到令今天的艺术家瞠目结舌、也同样带给历史学家不解的茫然……”他提及秦陵兵马俑时说,“”遍观全球,除了中国,除了大秦,再没有这样数以千计人马集群的雕塑创作……”

2022年1月,退休多年的黄文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极简中国雕塑史》。他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分到这个单位担任编辑,一直做到以编审职称退休。这部三万多字的专业著作,是他依据2018年10月在山东烟台举办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人才研修班”上的系列讲稿重写而成。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高龄作者,是怎样克服了种种困难,孜孜不倦地在他的电脑上耕耘着,把四百多幅照片,用性质类别,用艺术风格,串联起来,区分开来,归并成《史前》、《先秦》、《盛世》、《程式》、《净土》、《乐园》六大章段,使我们顺着脉络,感受到其他学者惯于陈述的“历史上的艺术”,跟他另辟蹊径所揭示的“艺术中的历史”的两股源流的分野。

在此之前的多年里,黄文昆出版过(与人合作的)《汉唐壁画》,《大足石窟》等等多种专业著作。在那些年月以来,他又穷经皓首埋头于《敦煌考古报告·第二卷》的编写工作。

黄文昆的中央美院老师——九十岁的李松涛先生,读罢第三稿,马上电嘱这个八十一岁的学生:“不必再修改了,可以付梓了!”并欣然作序:《极简不简》。

作者的美院学兄——故宫博物馆的研究专家聂崇正给院刊《紫禁城》写文章热情赞美这部”非常精彩的《雕塑史》!“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艺术系华裔女教授张禾博士直接写信给文昆:“……把一部涵括五、六千年历史的艺术活动和作品用极简的文字叙述和概括成一本书,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佩服您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概括能力……”她即时用书中所刊的照片,去纠正了部分论者对英国博物馆收藏的一个敦煌出土的小佛塔的错觉和引发的谬误演绎与推测。

十几年前,我遇见作家张郎郎,他告诉我:“我跟黄文昆是大学的哥们”。

我告诉他:“我跟黄文昆是高中的哥们”。

1957年,黄文昆考进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高中,跟我同班同桌。

他脸色苍白,个子瘦高;有哮喘病,说话口吃;爱唱歌,爱打篮球。唱歌时口吃消失,打篮球时气喘消失。

整整一年多,我与他痴迷于读诗写诗。我最爱波特莱尔,他最像海涅。

1959年,他爸爸黄家驷从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调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全家搬去北京。三十年后我出国前夕,与妻子专程去北京看望并拜别文昆。下火车后,不见来人。月台上人都走完了,一个陌生的高个子渐渐靠近我,试探地低头问:“是方晦吗?”

我们重逢了。我们又分别了。这次,是三十三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作者张方晦近日过世,此文为他生前最后一次给新民晚报的投稿,聊以纪念,编者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