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期待什么,我们都知道”

导读 在1号展馆占据C位的主舞台上,可以看到直-20、歼-20、运油-20,此外还有FC-31“鹘鹰”战机以及攻击-11无人机共5架战机模型的身影。 (南方...

在1号展馆占据C位的主舞台上,可以看到直-20、歼-20、运油-20,此外还有FC-31“鹘鹰”战机以及攻击-11无人机共5架战机模型的身影。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于11月8日开幕。2022年11月6日,南方周末记者对珠海航展进行了提前探访,感受中国国防军事工业的飞速发展,看到了诸多精彩亮点。

歼-10CE战机模型。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军迷期待什么,我们都知道”

步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1号展馆,在占据C位的主舞台上,可以看到5架战机的身影,分别是“20家族”的直-20、歼-20、运油-20,此外还有FC-31“鹘鹰”战机以及攻击-11无人机,它们是中国空军的“新几板斧”。

歼-16战机模型。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歼-20总师杨伟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将如何助力中国战略部队建设”的提问时,颇有底气地说:“先进技术发展到哪了,我们普遍都了解,特别是对军迷而言,大家在期待什么,我们也都知道,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此金句一出,立即冲上热搜。

JF-17“枭龙”战机模型。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AG600“鲲龙”水上运输机模型。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放眼望去“目中无人”

无人机近年来在局部冲突中表现抢眼,2022年珠海航展中涌现的各种无人机同样吸引外界关注。从“翼龙-3”“彩虹-7”等大型无人机到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携带的单兵无人机;从“飞鸿-97A”这类高端隐形无人机,到相对廉价的巡飞弹,参展的无人机型号令人目不暇接。

“翼龙-3”无人机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展出,这也是该无人机首次公开亮相。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具有远超常规无人机载弹能力的“翼龙-3”,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6200公斤。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制的“金雕”CR500A无人直升机系统,兼具战场侦察、目标定位、照射、通信中继、毁伤效能评估等多功能于一体。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这种无人化的风潮甚至“吹到”了陆战和海战装备——各种无人地面作战车辆和水上无人艇同样层出不穷。尤其是一共可以挂载9种不同的武器载荷、具有远超常规无人机载弹能力的“翼龙-3”与被预测可配合有人驾驶战机作战,可以为有人战机前出“开路”的“飞鸿-97A”更是成为焦点。

飞鸿-97A“忠诚僚机”系统首次向公众揭开面纱。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彩虹-7是一款高空高速、具备隐身性能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无人战机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破解“低慢小”防御难题

无人机在此次航展中收割流量,而“反无人机”体系亦不遑多让。低慢小型无人机具有探测难、目标小的特点,给传统的防空武器系统造成了“看不到、拦不着、打不起”的难题,航天科工集团的反无人机体系给出了中国方案。这一体系的“最强大脑”是ZK-K20地导防空指控系统,对突然出现的无人机目标做出快速响应,根据不同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形成不同的目标分配并下达指令。而HQ-17AE近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和QW-12便携式防空导弹则是“拳头”,能够实现对小目标无人机的多手段、多层次防御。

中国电科展区里展示的反无人机整体解决方案。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空间站”触手可及

作为中国航天领域最让人关注的成果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中国空间站的1:1大比例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天和核心舱、梦天和问天实验舱组成的“T”字形结构,观众可进入舱内感受航天员的太空之家。这可以说是展馆里最吸引人的展示项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中国空间站的1:1大比例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天和核心舱、梦天和问天实验舱组成的“T”字形结构。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雷达“顶天立地”

在本届珠海航展上,中国电科14所首次展出直面太空威胁的重磅产品——SLC-18空间监视目标有源相控阵雷达。这堪称本届航展威力最大的雷达产品,在展馆内几乎“顶天立地”,庞大、壮观的天线阵面非常有辨识度。该雷达采用先进的全固态有源相控阵体制,工作在较低的频段,能在大范围空域内实现对低轨道目标的探测,可覆盖大量低轨卫星目标。通过体系设计与合理的布站,SLC-18能够完成对过境卫星目标的全方位监视,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

风云五号气象卫星模型。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图)

南方周末记者 姚忆江 南方周末研究员 闫延 图、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