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曼”之争开始了,语文老师面露难色,为啥课本内容不统一?

导读#头条创作挑战赛#在学习生涯中,学生们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换个角度来说这是学生们进步的机会。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本也在更新...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学习生涯中,学生们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换个角度来说这是学生们进步的机会。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本也在更新换代,不仅是插图,里面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了初中之后,学生们开始接触古文,学习古人的智慧。正是因为他们是古文,写作的人早已经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些问题不能让他们亲自解释,只能通过专家学者们推断分析。

“路漫曼”之争开始了,语文老师面露难色,为啥课本内容不统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阶段一篇很很重要的文章,而标题的这句话也是广为流传的名言,警醒大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提高警惕,不断的完善自己,不能骄傲自满。

笔者还清晰地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对学习并没有很大的兴趣,上课也不经常举手发言,唯独学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每讲到一段就会要求大家在三分钟之内背诵,如果能背下来,小组有加分。就在这节课,笔者频繁举手背诵,老师的眼睛都亮了,好像在说:怎么变了个人似的?

笔者也清晰地记得,课本里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没想到这让笔者成为了在第一届“是人”,因为上届学生学的还是“斯人”。

“斯人和是人”之争最后相关部门回应,确实不同版本的课本上会有不同的写法,课本的改变是为了不断地接近作者的本意。后来经过一些专业人士解释,“斯人”是人民,百姓的意思;“是人”是所有人的意思,是人更加广泛一些,也许这就是改变的原因吧。

这件事也算是对历届学生们有一个解释,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屈原写的《离骚》中,有一句话也是经常被后人提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让学生们不断的追求知识,不断的学习追求真理。

其中“漫漫”还是“曼曼”?又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人之前学习的版本都是有三点水的“漫漫”,但是如今的课本上却变成了去掉三点水的“曼曼”,有人解释说这是古代的通假字,言外之意是“曼通漫”,就像“不亦说乎”里的“说通悦”,或许也是有因为这样的写法更加贴合古人的思维。

其实这对语文老师来说也是一件难事,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跟现在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版本,对于教师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一般老师会说:以课本为主。学生们当然也会这么做,因为不以课本为主会扣分。

是争论也是进步

争论总是有正方和反方,支持者和质疑者,这样的讨论其实是一种趣味。这些文章来自千百年前,作者早已经轮回好多次了,我们无从考证细节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前人觉得是“斯人”是“漫漫”,经过近几年文学的进步,人才的提升,或许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才确定了“是人”和“曼曼”。

这是进步的表现,就像科技在进步一样,文学也在进步,大家之所以能讨论,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

但是这个或许永远没有准确的答案,因为我们不是作者,我们虽然不知道具体细节是什么样,但是能明白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留下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速度背诵,咬文嚼字,死记硬背,而是为了将作者本人的智慧传承下去,无论是什么字,只要我们懂背后的含义就够了。

作为教师该怎么做?

作为教师应该严格地按照课本的要求上来,因为未来中考和高考的出题是源于课本,学生们想要得分,也要根据课本上的去写,我们不能说另一个写法就不对,只能说按照课本去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不会吃亏。

如果真的有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相关部门会通知学校和老师改正,然后老师传达给学生,所以学生老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话题文章分享就到这里,明天的内容更加精彩纷呈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收藏 ,笔者在此表示感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