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叫好”到“叫座”,佛山青年如何传承非遗?

导读一大早,黄宏宇就来到工作室扎制彩灯,一盏盏硕大的莲花灯、走马灯在地上铺开,颇为壮观。黄宏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彩灯的传承人,他正为...

一大早,黄宏宇就来到工作室扎制彩灯,一盏盏硕大的莲花灯、走马灯在地上铺开,颇为壮观。黄宏宇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佛山彩灯的传承人,他正为明天的非遗展览做准备。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工厂里,一套套印着“彩灯黄”标识的DIY手作正走下流水线。这是黄宏宇以佛山彩灯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很快,这些产品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当下佛山青年传承非遗的真实写照。一方面要保护好传统的设计与技术,精进手艺,另一方面则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走向市场。

佛山是因手工业而兴的城市,非遗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大量的非遗资源如何保护传承?关键在于青年传承人,在于他们如何将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出圈: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2019年6月,佛山剪纸传承人陈小杰登上央视《开门大吉》节目。短短二十分钟,他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佛山剪纸的刻纸、铜写料剪纸、铜凿剪纸等技艺。精巧的佛山剪纸和“从徒弟变女婿”等话题,让陈小杰火了一把。

陈小杰和他的佛山剪纸作品。邱日华 摄

得益于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佛山非遗项目走进公众视野。根据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的《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 显示,96%以上的佛山市民听说过和接触过佛山非遗,其中61%的市民对佛山非遗非常熟悉。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上升,非遗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正日益凸显。

今年8月,黄宏宇与游戏《食物语》合作,制作了一盏鱼鳞彩灯,并将其融入游戏内容。鱼鳞彩灯是佛山独有特色,因以鱼鳞片点缀灯面而得名。游戏方将合作纪录片上传到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视频里,“漂亮”“好看”“棒”是出现最频繁的弹幕。部分玩家甚至成了“自来水”,录制视频赞赏游戏人物装扮中的彩灯元素。

黄宏宇在修整彩灯。邱日华 摄

这不是黄宏宇第一次与游戏合作。2020年6月,游戏《王者荣耀》找到黄宏宇和狮头扎作非遗文化传承人欧琦辉,联合制作彩扎狮头作品“狮舞东方”。陈小杰所在的饶宝莲剪纸工作室也曾与《梦幻西游》手游合作,创作出一幅10米长的游戏人物剪纸。

于游戏公司而言,非遗为游戏着上一层文化色彩,丰富了游戏的内涵;于非遗而言,游戏成为桥梁,使非遗抵达年轻群体。两者互相需要,一拍即合。“像这种合作的传播效果特别好,所以即使单个合作的收入不高,我还是很乐意去做。”黄宏宇表示。

“剪纸是文化,更是具体的载体,可以通过跨界合作来演绎别的文化。除了游戏公司,还有很多公司有宣传企业文化的需求。”陈小杰告诉记者。非遗与游戏结合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以传统文化演绎现代主题。

佛山拥有粤剧、醒狮、陶塑等大量的非遗资源,得益于高密度的集聚,不同的非遗项目间也兴起了跨界合作之风。“ 艺术是相通的,像我也在彩灯里融入了剪纸、年画、木雕等元素。”黄宏宇说。

跨界合作不仅激发了传承人的创作灵感,也凭着新鲜感吸引了一批受众。 2019年,将铜凿剪纸与醒狮结合的作品“纸上狮艺”在佛山龙狮文创馆展出,开展首日便有上千市民到场“打卡”。

市场:既要叫好,也得叫座

“我刚开始学习佛山剪纸时,每个月工资只有800块。”陈小杰告诉记者,那时的他,必须时常在网上接一些画动漫的商单才勉强能养活自己。

许多年轻人抱着一腔热情学习非遗,最后发现只赚到了吆喝,却难以挣钱养家,便失意离开了。佛山木雕市级传承人黄卓浩告诉记者,他2009年来到佛山学木雕,当时一起拜师的学徒有二十来个,最后留下来的只有寥寥数人。

黄卓浩师在工作室内雕刻。邱日华 摄

“挣钱养家”是青年非遗传承人绕不开的难关。在非遗的一片叫好声下,非遗传承人要如何提高收益?越来越多的案例给出了答案:拥抱市场。

如今,市场化运营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人收入的重要来源。《2020佛山非遗大数据》显示,超七成佛山市级非遗传承人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市场化运营的主要方向不再是传统非遗作品,而是基于非遗作品开发的文创产品。作为“非遗衍生品”,文创产品保留了非遗的特征元素,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同时,相比于传统非遗产品,非遗文创有生产受众更广、成本更低、规模更大的优点。

去年3月,黄宏宇注册了仲威文化创意设计公司,从事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过往制作一个传统彩灯需要忙活好几天,彩灯的售价不高、买的人也少,难以满足收入需要,而非遗文创扭转了这一局面。

“我会定期开发新的DIY手作,像龙舟灯、醒狮灯等,然后交由合作公司负责生产、销售,几乎每款能卖出上万份。”黄宏宇表示,这些产品都是以佛山彩灯为原型,能很好地展现彩灯的特色,同时又以益智玩具的形式呈现,备受小孩子的喜欢。

随着社会对非遗认识加深,市场对非遗的需求在逐渐扩大。非遗文创市场方兴未艾,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来源也更多样了。

黄卓浩的另一个身份,是佛山市第十中学的“老师”。从几年前开始,他定期到学校开课,传授佛山木雕技艺。对学校而言,这是丰富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对黄卓浩来说,这未尝不是传播非遗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进校园”的收益相比起做定制和卖文创,要更稳定。

事实上,非遗“进校园”已在佛山发展多年,不少青年非遗传承人都有过在学校授课的经历。粤剧、剪纸、木雕、功夫,都随着传承人进入校园,在年轻的学生群体中播下传承的种子,也为传承人带去收入。

抱团: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当下,“互联网+非遗”已经成为我国非遗产业的重要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兴趣电商”快速崛起,其“通过内容激发兴趣、产生交易”的模式天然地适合非遗产业,青年非遗传承人纷纷投入自媒体和电商的大潮中。

一方面这是青年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却也折射出他们的困境。

“虽然开了账号,但是运营不起来,我们缺少经验和专业知识”“线上销售听着很美好,可要想运营起来也要花费很多时间和资金。”传承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共性的。

佛山非遗数量大、种类多,有着分布相对较散的特点。因此,佛山非遗传承普遍是以二三人的小体量工作室为单位,甚至单打独斗的也有。这为非遗的创新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体量小,商业合作中没有议价权;缺乏足够的渠道,难以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专业分工不够细,缺乏运营、策划等专业人才;经营思维、品牌意识不强。

“现在对非遗传承人的要求太高了,他们既要是非遗手艺人,又要是自媒体人,还要是商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沈轩弘指出当下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困局。

为了纾解青年非遗传承人面临的“既要、又要、还要”重压 ,12月9日,在共青团佛山市委和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佛山市20余位青年非遗传承人一起组成了青年非遗传承人联盟。

联盟的愿景是通过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网络共创、人才共育等举措,共同打造佛山非遗品牌,同时构建起佛山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并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传承人的信息共享平台,联盟将不定期开展非遗行业间的交流互访和学术研讨交流会,为传承人分享学习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成功经验提供便利。“联盟能够把有朝气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去互相交流学习成长,我觉得这个很有必要。”黄宏宇告诉记者。

联盟是重要的中介,将青年非遗传承人和高校、文旅单位、文创机构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未来,联盟将帮助传承人对接各类社会资源,例如推进城市非遗项目和文化产品相融合,在衍生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结合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等。

可以期待的是,在打造佛山非遗品牌的共同愿景下,佛山青年势必将走出一条充满活力的非遗传承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邱日华

【作者】 邱日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