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新融入残疾人工作血脉,青海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导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冬日的青海,一片静谧,显得更加深邃,就在这深邃之下蕴藏着力量与希望。党的十...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冬日的青海,一片静谧,显得更加深邃,就在这深邃之下蕴藏着力量与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残疾人事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中国残联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青海省残疾人权益维护机制持续完善,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建设和服务措施、设施取得新升级,改革发展达到新水平,文化体育蓬勃展现新风采,创新机制不断取得新突破,残疾人“衣食住行学”得到新改善。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取得新成效。全省30万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青海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财政资金投入比上一个十年增长102.36%

十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突出强调“特殊人群应有特殊关照、特殊支持”,持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有效聚合残疾人服务资源,总投入资金31.05亿元,实施“补短板、兜底线、救急难、惠民生”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残疾人民生福祉。

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通过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和中央彩票公益金,累计下达青海省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3.5亿元,省财政累计投入达5.13亿元,比上一个十年增长102.36%。

强大的财政支持和持续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使得青海全省22489户、36835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绝对贫困“清零”。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至95.8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由2012年的90.38%,提升并稳定在95%以上。同时,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其间,青海连续组织实施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成全省1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新(扩)建任务,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省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毛入学率达96.86%。

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青海亮点纷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文件,对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给予补贴奖励。搭建了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累计注册残疾人12364人,接收就业简历22638份,录入企业377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近6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大残疾人岗位开发力度,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全省按比例就业达11920人次。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全省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3285人次。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建设,建立辅助性就业机构29个,辅助性就业3682人次。

同时,青海注重兜底补短,特惠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其间,青海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累计投入资金15.65亿元,为106.4万人次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全省普遍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加大残疾人托养照护工作力度,为1.5万人次精神、智力、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护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青海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部署,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大力推进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从而实现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提标扩面全覆盖、康复服务提档升级实现全覆盖、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提质增效实现全覆盖。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事关残疾孩子一生,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文明和谐,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等不起、慢不得。2018年,青海省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对象在国家规定0至6岁的基础上,扩面至0至17岁,使得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得到免费康复救助服务。

2003年,刚吾才让出生于刚察县的一户牧民家庭中,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笑,然而,这一切美好却因他2006年的一场疾病戛然而止。当年,由于家处牧区边远地区,刚吾才让的病未能及时接受系统的治疗,最终导致听力四级残疾,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费用高昂,刚吾才让的父母根本无力承担植入耳蜗的费用。

2019年,刚察县残联大力宣传残疾康复救助项目政策,其中涉及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救助筛查项目,刚吾才让符合救助标准和手术要求,成功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就这样,他成为刚察县第一批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人员。

将创新融入残疾人工作的血脉

为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青海将创新融入残疾人工作的血脉,让青海的残疾人事业越发有温暖有力量。

据记者了解,十年来,青海实施创新驱动,主动克服高海拔、基础弱、服务半径大等不利因素制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缩小残疾人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得到及时便捷的服务。其间,“四级服务设施”从无到有实现全覆盖,省、州、县三级均实现残疾人服务设施全覆盖和康复、托养、综合服务设施“三者有其一”。打铁还需自身硬,青海“五级组织建设”由远及近实现贴近化,截至2022年9月底,全省8个市(州)、45个县(区、市、行委)、407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残联,4509村(社区)成立了残协。省级开发残疾人公益岗位专职委员708人,乡村两级专兼职委员达到4942名。省级残疾人各专门协会工作经费提高两倍,落实了办公场所,有效支持了协会发展。省、州、县三级共成立残疾人专门协会266个,成立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社会组织党委,进一步强化党对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残疾人各专门协会将更加活跃。

同时,青海不断推动工作机制创新提升,在主动服务中体现价值、有所作为。2018年,青海结合中央“基层减负年”,中国残联“残联改革年”重要部署为契机,在推进改革任务的同时,经请示省委省政府同意,撤销了“省政府残工委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并将考核内容细化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撑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四个方面13项内容,列入了省委省政府对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绩效)考核指标。2022年初,青海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重点任务指标调整为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实现了年度考核工作的“减负增效”。

创新运用大数据采集技术,据记者了解,自2017年开始,青海省开发建设了集信息采集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青海省残疾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高效便捷的信息采集方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实时更新模式,手持终端采集率达到了100%。连续八年,每年组织5000多名残疾人工作者、村(社区)干部助残志愿者,深入到17万余名持证残疾人家庭和4683个村(社区),对35项基本情况和需求信息进行实名制登记,并实现年度动态更新,形成了数据分析报告,为科学制定各项惠残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此外,青海开启“互联网+助残”的新模式,立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供需结构调整,建成“互联网+”辅助器具精准适配服务平台、青海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系统、青海省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2019年7月30日发行全国首张具备残疾人证应用功能的社会保障卡,掀开了残疾人享受社保政策、惠残政策向融合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已申领启用103699张残疾人专用社保卡,使用率达到100%。

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使得青海实现了诸多的“第一次”“第一名”。同时,这一揽子创新措施,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