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小数”,如何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

导读原标题: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小数”,如何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原标题: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小数”,如何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

两会●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情况。其中,南都记者注意到这样一组“民生小数”: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增加至610元、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20.8%提升至25%……五年数据前后对比,增加了160、1.7%、4.2%。

民生无小事。这些“小数”的变化看似微不足道,一旦乘以十四亿,就成了影响人民生活的民生大事。这些数字如何切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今年还有哪些“小数”将被改变?南都记者带你一览小数背后的施政大事。

医护人员在给患者发药。新华社资料图

450元→610元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450元上涨至610元,增加了160元。这份补助不是直接放到参保人的口袋里,而是和参保人个人缴费部分一同投入医保基金的池子里,为参保人今后就医提供资金保障。

简单来说,与五年前相比,如今每当有一个人参加城乡居民医保,把个人部分缴费的钱放到医保基金的池子里,国家财政就会同步多放入160元。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底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98328万人。假设参保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如今,国家财政每年要往医保基金池子里多投入1573.248亿元。从160元到1573.248亿元,这个“民生小数”让居民就医更有保障。

不仅如此,这份不断增加的财政投入,还覆盖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者的大病保险。参保人无需另行缴费即可享受大病保险待遇,极大减轻高额医疗费用负担。

对此,“同一健康(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陆家海评价称:“我们(医保)的整个池子水涨船高,池子里边的钱多了,就能更好地解决危重病例救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他认为这笔投入增加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更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

报告中涉及医疗卫生的部分,还提到了一个数字:住院和门诊费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惠及5700多万人次。患者跨省就医越来越便利,提前在app上完成简单申报手续,即可实现医保跨省费用实时结算。

此外,报告中的另一个数字也值得关注: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就在上个月20日,第八批国家药品集采正式启动。截至启动时,前七批参加集采的29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3批4类集采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国家集采药品、耗材叠加地方联盟集采,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钱要花到刀刃儿上”,这4000亿元不仅帮百姓省了不少看病就医的费用,也节约了医保资金,切实提升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能。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东阳村小学食堂,学生们在自选午餐菜肴。 新华社发

93.8%→95.5%

“一老一小”是我国民生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8%增长至95.5%,提高1.7%。

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数字越大,意味着中途辍学的孩子数量越少。

以最新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举例,2021年全国小学招生1782.58万人,分别使用五年前和五年后的义务教育巩固率来计算,这一批入学学生将分别约有110万和80.2万人中途辍学。

粗略来看,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1.7%,意味着至少多出30万的孩子能够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扎实有效的政策和基层工作者脚踏实地的付出。2020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持续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形成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防止学生因学习困难、早婚早育、外出打工、信教等问题辍学。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过去五年持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有媒体曾于2021年报道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成效,其中提到一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报告数据基于回收的593份县级问卷、1199658份家庭问卷、71个县227万名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其中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十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身高普遍增加,如15岁男生身高由2012年的155.8厘米增长到2020年的166.1厘米,受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从2012年的70.3%提高至2021年的86.7%。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从2012年的20.3%下降到10.2%;贫血率由2012年的19.2%下降到9.6%。

“每一分钱都吃到孩子们的嘴里”,这一“民生小数”的持续提升,保障着孩子的健康、民族的未来。

20.8%→25%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明确,到2030年,我国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间,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20.8%上升至25%。

有学者指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降低能源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此外,还能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能源供应。

对普通人而言,这些“小数”的上升意味着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十年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3月5日首场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

中科院院刊曾发布《专题: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专刊,开篇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多种疾病已被证实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推动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和谐统一,将成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目标的重要策略。

展望

今年是政府换届之年,新一年的工作如何开展?哪些“小数”将成为政府在民生领域的工作重点?南都记者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医疗卫生、“一老一小”、环境保护仍会是政府工作着力点。

报告指出,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

在养老保障方面,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截至2022年末,覆盖10.5亿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连续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具体来看,2018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涨5%,2019年养老金上涨5%,2020年养老金上涨5%,2021年养老金涨幅为4.5%,2022年养老金涨幅为4%。至2022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已经实现了连续18年的上涨。

养老金发放的问题,涉及亿万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2023年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王晓萍谈及养老金问题时明确透露,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表现为收支有平衡,基金有调剂,财政有投入,长远有储备。

未来我国基本养老金是否延续上涨趋势?“各地上调情况不一样,但总体来看,每个地方在这方面下的力度都是比较大的。”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未来基本养老金也会保持上涨趋势,“政府肯定会克服困难,保障好人民的福祉”。

在生育支持体系建设上,《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将推动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针对这一政策内容,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认为,低生育率既是造成人口负增长、又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因此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赵霖萱 王凡 王森 发自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