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罗昭伦:“抗战煤都”今胜昔

导读“抗战煤都”今胜昔罗昭伦对万盛最初的印象,是童年居住在乡下时听大人们提起的。虽然城区离我家不是很远,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一年到...

“抗战煤都”今胜昔

罗昭伦

对万盛最初的印象,是童年居住在乡下时听大人们提起的。虽然城区离我家不是很远,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但一年到头也很难得去一次。记得第一次到万盛,只有八九岁,是父亲带我去的。随父亲在街上散步,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整个城区走完了。给我的印象是,万盛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在的区人民医院以南到东林火车站一带,基本上都是农田,城区的西部新区就更不用说了。

据《南桐矿区志》记载,被誉为“抗战煤都”的万盛,煤炭年开采量曾占重庆市总开采煤量的一半以上。1955年“因矿设区”时,只有一条起伏不平的老街,一百多户人家,城市人口不到1000人。楼宇矮小破旧,街面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20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工作后,闲暇时到城区转悠发现,整个城市还是和小时候同父亲来看到的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五层以上的楼房几乎没有,更别说电梯房了。城市道路上,看不到斑马线、人行道、红绿灯;城区内,也没有歌厅、酒吧、网吧、茶楼之类的娱乐场所。

1989年3月,我从乡镇调到区级机关工作时,打算在城区购房安家。可去区房管所一打听,得到的答复是:这几年没有新建楼盘,没有房子可选。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满城跑。几天时间,走遍了整个城区的大街小巷,都没有找到可以出售的房屋,最后只好在区委附近的新田村选购了一套二手房。尽管是这样,但总算在城区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让我深有体会的是,那个时候的万盛,出行十分不便,整个城区只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川湘公路,而且全是碎石路面,没有硬化。从城区到东林火车站的万东路,虽然只有3公里长,但断断续续竟修了8年时间。后来才知道,不是筑路工人工作效率低,而是因为区里穷,没有钱搞建设。记得有一年,区财政资金十分紧张,为了挤出资金修通这条路,机关人员的工资不得不推迟一个月发放。

穷则思变。进入21世纪后,区里逐渐把发展思路由以地下挖煤为主转为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先进材料、文化旅游等多个地上产业为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出建设交通强区的思路,打通出区通道,以缩短与重庆主城和周边的距离。2004年9月15日,连接渝黔高速和重庆主城区的綦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了。通车的当天,我和几个朋友专程开车去重庆吃饭,想体验一下走高速的感觉。没想到的是,以前到重庆主城要四个多小时,现在一个小时就到了,让我们真正尝到了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甜头。更让人欣喜的是,几年后,连接渝湘高速的出区通道南万高速和渝黔复线高速也建成通车了,由此大大缩短了万盛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

万盛真正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应该是2009年以后,区里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万盛石林—黑山谷也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之后的几年时间,城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城市由小变大,由瘦变肥,先后建成了迎宾大道、万盛大道、东城大道、西城大道、黑山谷大道和绕城公路,以及子如广场、文化广场、矿工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并栽种了各种名贵花草树木,垒砌了奇石盆景,宽阔的人行道铺上了整齐美观的彩砖。与此同时,新建了溱州楼历史文化公园、播州界石刻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四五十个,每到夜晚,街灯明亮,霓虹闪烁,形成了“景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景。

最能说明城市发展变化的,除高楼大厦、城市大道外,当数道路桥梁建设了。如果说重庆是有名的“桥都”,用“桥城”来形容万盛也不为过。二十年前,在穿城而过的城区孝子河上,只有两河口和三元桥两座大桥。近十年来,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后,区里陆续新建了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等20多座。

随着城市中心向南和向西扩展,我也重新将原来的房子卖掉,在城区繁华地段万盛大道,新购买了三室两厅的小区房。前不久,一位多年没见的外地朋友来我家做客。傍晚,我陪同他逛街。一路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万盛的发展变化太大了。没想到的是,几年时间没来,城市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一倍多,俨然一座大城市的派头。如果没人带路,还真找不着东西南北了。”

万盛城市的发展变化,伴随我走过了少年、青年和中年,承载了我的希望、梦想和情感;驮着我在人生旅途上,风雨同舟,携起而行。每过一段时间,我都要去城区东面的方家山公园,站在与云彩比肩的高度,俯瞰这座在外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城市。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 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