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登5年北京米其林的上海菜馆,屋里厢凭什么?

导读原标题:连登5年北京米其林的上海菜馆,屋里厢凭什么?10月12日,“2024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揭晓,屋里厢被评为米其林二星餐厅,这是它第...

原标题:连登5年北京米其林的上海菜馆,屋里厢凭什么?

10月12日,“2024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揭晓,屋里厢被评为米其林二星餐厅,这是它第五年获得米其林二星殊荣。

在北京美食圈流传一句话,“想吃上海菜,就去屋里厢。”在2024米其林指南发布前夕,搜狐美食见到了屋里厢创始人、上海菜名厨朱海峰,一起聊了聊他眼中的上海菜,朱海峰坚信,真正好的菜,是有温度的,这份温度,正是厨师思想的表达。

与许多进京的上海菜,选择改良口味、适应市场不同,传承最传统的上海本帮菜是屋里厢最核心的定位,也是朱海峰创立屋里厢伊始就确定的方向。

时间回到几年前,坐在北京胡同里,朱海峰有了做一家上海私房菜的想法。上海菜既分为传统的本帮菜,又分为新海派,思考过后,朱海峰决定做最传统的口味,“让年轻人去体验真正的上海菜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朱海峰想得很简单,就是分享美食、认识朋友,饭馆的名字叫屋里厢,用上海话讲,是“家”的意思,这也是为了让客人找到回家吃饭的感觉,“放松、舒服,没有任何条条框框”。

就这样,屋里厢从小胡同,开到南锣鼓巷,一个包间加两三桌散台,再到现址的三里屯,地点一直在变,但屋里厢的装修风格一直是朴素、温馨,简洁大方的,味道也始终如一。

屋里厢的大菜单里,招牌菜一直是上海最传统的本帮菜,比如本帮熏鱼、花雕醉鸡、糖醋小排、葱油面、酒酿圆子等。一些在北京不太能吃到的“老菜”,在屋里厢同样可以一饱口福。

这里所说难寻的老菜,有的是由于技法传承的局限,不能还原老味道,还有的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因为经济收益有限,而慢慢少有人做了。

比如,田螺塞肉,听起来简单,就是把螺肉混合猪肉,塞在田螺中一起烧制即可。但在实际操作中,想要达到最佳的口感,是需要一定技法支撑的,并且也比较耗时。因此,在北京的许多上海菜馆中,都没有田螺塞肉这道菜,但屋里厢将它保留了下来。

在朱海峰看来,这很平常,“做起来谈不上特别难,熟悉就得心应手了,就看愿不愿意去做。”

在追求快捷、效益的当下,这份愿意已经颇为稀缺。谈及日渐流行的预制菜,朱海峰认可预制菜的便捷与标准化,在能保证味道的前提下,确实适合做简餐快餐。但它无法满足精致餐饮的需求。

一个好的厨师,就像好作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样地,朱海峰也觉得,“一个真正好的菜,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指的是厨师的想法,他想要通过菜表达什么内容。一道菜,就是一个赋予了厨师想法的作品,这一点,预制菜显然无法匹敌。

屋里厢菜单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时令菜,主要是根据时令变化去尝试新的菜品。春天,春笋上市,做腌笃鲜;夏天,可以做蚕豆、丝瓜、“六月黄”和黄鳝;秋天有刀鱼,冬天有冬笋、塔菜、大闸蟹。

不过,对于新菜品的尝试,朱海峰从不轻易说创新二字,他觉得,“创新很难,想要让创新成为经典更难。”真正的创新,需要有理有据,更需要时代和文化的浸染。因此,他更喜欢用改良和微调来总结。

朱海峰常说,“我们对菜品做尝试时,就是要思考怎么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小步。

哪怕是这一小步,都需要经过很多尝试和思考。八宝鸭,是上海菜中一道经典的“功夫菜”。传统的八宝鸭,味道类似于红烧,吃上去是糯的,但朱海峰想要尝试微调,与别的口感进行融合。

在经过很多次尝试后,朱海峰将鸭子改良成脆皮的形式,再在热砂锅里垫好一层小葱,保证制作过程中小葱的香味可以通过脆皮渗入。这样一来,八宝鸭的口感就会跟上海的香酥鸭有了一定的融合。

同时,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也让朱海峰思考中餐与西餐的融合创造。比如说“沪市牛肉”,这一道屋里厢的招牌菜,就是二者结合的尝试。在口味上,朱海峰用西式黑胡椒与中式白胡椒碰撞,在调料上,又用了西式的黄油、中式的耗油和蒜。口味叠加、不断碰撞。

朱海峰觉得,牛肉全熟,“口感不一定会最佳”,所以他大胆地引用了西式牛排的熟度划分,分成不同熟度,供食客们选择,“5分熟,汁水多一点,8分熟,香味浓一点。”为这道菜品增加了多元化的体验。

对于新的尝试,朱海峰永远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无论是天津农家乐的家常炖鸡,还是上海串门时家里做的葱油蚕豆,他都愿意去了解和交流。

连续五年获得米其林二星餐厅,在北京的上海菜馆中,屋里厢获得的荣誉是最高的。不过时至今日,屋里厢都没有开分店,朱海峰觉得,是自己的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

这与个人风格有关。朱海峰说,作为厨师,有人属于“低头钻研的”,还有人是“不断尝试的”。在过去,朱海峰属于前者。

他是烹饪学校出身,在建国宾馆工作过,也在广东、山东、天津、陕西等地的社会餐饮接触了很多不同的菜系,“做菜一板一眼”。有了国外经历的工作后,他更自信,对于厨师的理解更深,慢慢地向“不断尝试的”类型变化,成为“居中”型的厨师。既有低头钻研的一面,也有不断尝试的一面。

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上海菜的特点与发展。朱海峰觉得,上海菜与上海文化息息相关,“都是海纳百川”。因此,想做好一家上海菜馆,是要在保留根和精华,保留地方特色,并且要善于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这个根,取决于上海菜各派系传承的逻辑,“不管核心是什么口味,集中体现什么文化,把它展示出来,这就对了。”

在此基础之上,考验的就是厨师的表达。“虽然说是艺术品有些夸张,但菜就是厨师的作品。”

直到现在,朱海峰依旧看重分享与表达。他在屋里厢里将 100 平方的单间变成了私厨空间。门口一整面酒柜墙,摆满了朱海峰的私人收藏以及客人寄存的红酒。餐桌旁边设有一个料理台兼吧台,可以为食客完成“隐形菜单”。

很多时候,是食客提出一个想吃的菜品,朱海峰做好后,大家再一起品尝、探讨,去改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创作出来的菜品,不见得每次都是成功的,但他觉得,基于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不断交流互动,“本身就是一起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朱海峰总是觉得,“在一个菜系以及菜系背后蕴含的文化面前,人是很渺小的”,所以想要菜系、行业发展,想要真正展现出菜系的文化底蕴,更需要前后辈、同行之间的接力、借力。

作为行业中的一份子,“我们要跟更多食客去分享技能、作品,行业内的人更有义务去传承。这是实实在在的两点。”

出品|| 搜狐美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