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被纳入最新一批罕见病目录,诊疗指南再度更新

导读 原标题:搜狐医药 | 胃肠间质瘤被纳入最新一批罕见病目录,诊疗指南再度更新 ...

原标题:搜狐医药 | 胃肠间质瘤被纳入最新一批罕见病目录,诊疗指南再度更新

来源 / unsplash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说起胃肠道肿瘤,多数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胃癌、肠癌。其实还有一类非常“小众”的肿瘤,凶险程度一点也不逊色,它就是胃肠间质瘤(GIST)。

有数据显示,胃肠间质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在中国,每年约有2—3万名新诊断的患者,超过10万名患者正在接受治疗。

近日,胃肠间质瘤被纳入六部委公布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说明胃肠间质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有专家表示,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原发性肿瘤可通过手术治愈,更多病人在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短则只能生存数月。一直到20年前,医学界认识到了胃肠间质瘤发病的本质:约2/3的患者酪氨酸激酶基因(KIT)存在突变,而KIT外显子11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正因此,该病的治疗手段得到了丰富,特别是靶向药的出现让胃肠间质瘤的治疗状况得到了改善。目前,胃肠间质瘤已经拥有了一线到四线的标准靶向药物疗法。

在此背景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也向着规范化不断发展。今年9月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再次更新了《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全面覆盖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部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表示,“从2020年首版《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发布,到每年及时更新,胃肠间质瘤诊疗更为规范化、精准化,这不仅惠及了患者,也为其他罕见肿瘤的诊疗和研究带来了启迪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INTRIGUE研究和中国二线桥接研究,在转移性胃肠间质瘤二线治疗中,指南将瑞派替尼Ⅱ级推荐提升为I级推荐(原发KIT外显子11突变)(1A类)。

“瑞派替尼推荐等级的提升,由此也建立了晚期转移性胃肠间质瘤二线治疗的新标准,临床医生可以实施更为个体化的靶向治疗。”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院长秦叔逵表示。

随着新药研发与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CSCO指南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前述药物治疗,在外科手术和新辅助治疗方面,此次指南也进行了更新。

比如,对于胃、十二指肠及小肠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将“腹腔镜切除”改为“微创手术”,并增加了部分循证医学证据。在新辅助治疗部分,指南新增了“NTRK融合GIST、SDH缺陷型GIST与BRAF突变GIST”的注释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