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券商三季报一增五降:“靠天吃饭”窘境仍存,头部机构急拓海外市场

导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今年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上市券商的三季报成色明显不足,即使连头部机构也未完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今年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上市券商的三季报成色明显不足,即使连头部机构也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截至10月31日,41家国内上市券商均已出具2022年三季报,营收和净利仍在下降通道中,唯一可看到的亮点是第三季度部分券商的营收和净利降幅显现收窄态势,但能否持续值得关注。

同样地处上海的国泰君安、海通、光大、申万宏源、东方、国金六家券商均发布了各自的三季报。报告数据显示,国泰君安证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7.15亿元,同比减少16.27%,实现归母净利润84.28亿元,同比减少27.57%;海通证券营收189.38亿元,同比下降45.64%,归母净利润60.75亿元,同比下降48.63%;光大证券实现营收89.23亿元,同比下降27.5%,实现归母净利润34.06亿元,同比增长4.6%;申万宏源营收180.57 亿元,同比下降 27.46%,净利润42.79 亿元,同比下降 42.25%;东方证券前三季度营收120.26亿元,同比下降36.2%,归母净利润20.02亿元,同比下降53.7%;国金证券营收40.74亿元,同比下降17.2%;归母净利润8.23亿元,同比下降46.5%。

对比数据发现,在六券商中,仅光大证券一家实现了盈利微增,而其在所有上市券商中也是“唯二”实现净利增长的机构。

“券商营收净利下降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三季度表现略有改善。这两年资本市场表现欠佳,尤其是传统经济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少,同时为了减少成本而加大科技投入使得当前的支出压力较大;另外从中间业务来看,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尤其像热门的金融债业务,券商们挤得‘头破血流’还赚不到钱。”对此,一家头部券商投行业务部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业绩承压背后两大压力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券商们的业绩表现基本也呈现了上市板块的整体情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自营经纪和投资收益两端的承压。

“今年以来,受内外因素扰动,A股景气度下降,与市场关联度高的经纪、资管、信用等业务均受到负面影响。”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分析指出。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他也表示前三季度,受到权益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及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影响,上市券商经济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业务和利息净收入整体均有所下滑。

“从券商营业厅来说,还依靠扩大开户规模提升经纪业务已经不太可能,当前国内市场的投资者基本能开户的也都开户了,而且今年以来A股开户数量从9月份开始同比出现下降,说明市场也已经饱和了,我们有些客户甚至一个人开五六个账户,经济业务已经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当前能做大的就是投行和其他创新业务,而比较传统的债券承销,同行们也是‘杀’红了眼。”11月1日,海通证券上海浦东某大型营业部总经理周伟(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

周伟表示,就在一个月之前,广发银行发行260亿元债券,引发各大券商争抢,其中光大证券、中银证券的服务费率分别为0.000050%和0.000046%;中信证券与招行广州分行、广发证券分别为0.000100%;国泰君安的价格则为0.000200%,如果以260亿平摊分销计算,这6家机构的最低承销收入只需1900元,最高也不过8600元左右。

“不到三百亿的金融债承销,费用只以万元计,收入之低,已跌破了外界对投行的认知。在2013年左右的时候,一家券商营业部单单一笔数亿元的融资业务,就能净赚千万元,现在市场确实变得越来越难做了。”周伟称。

不过在传统业务承压之下,券商在投行和衍生品交易业务方面表现不俗,市场人士指出,我国资本市场持续全面深化改革,IPO维持常态化发行,叠加今年股权融资规模再创新高,投行服务实体企业能力继续增强,投行业务成为前三季度券商大类业务中的亮点。

另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达1479.12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82%。目前,多家上市券商通过开发及运用衍生品金融工具熨平市场波动。

以总部上海的光大证券为例,其衍生金融资产规模为13.94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54.68%,主要因权益互换及场外期权规模增加;国泰君安证券的数据也显示,其发挥期货及衍生品工具优势,有效助力实体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国泰君安期货综合运用套期保值、场外期权等服务工具,帮助实体企业应对疫情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截至2022年9月末,客户权益突破1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27%,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市场份额为5.74%、创近年新高。

拓展海外市场正当时

“头部券商持续推进投资交易业务转型发展,去方向化,推动客需型业务发展,减少业绩波动,提高抗周期能力。券商衍生品金融资产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在机构化趋势下,券商尤其头部券商将融券业务作为机构客户服务的重要抓手,挖掘融券交易策略需求,拓展券源供给,增强机构客户服务能力。”对于衍生品市场交易的火热,中国银河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武平平如是分析指出。

另外一方面,国内头部券商正在加速向海外扩张。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10月28日,国泰君安发布三季报的同时,也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证监会关于公司设立欧洲子公司的正式复函,对公司通过下属子公司国泰君安金控在英国伦敦全资设立欧洲子公司,并从事金融或金融相关业务无异议。国泰君安欧洲子公司将在获得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颁发的金融牌照后正式开业。

“国泰君安相继在越南、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积极布局。此次欧洲子公司获批,是公司务实推进国际化战略、展业空间拓展至欧洲地区的关键落子。欧洲子公司将充分结合国泰君安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厚积淀和伦敦的丰富金融资源,依托境内、立足英国、辐射欧洲,重点开展客户需求驱动的交易投资、做市、金融产品创设、投资咨询业务,并拓展面向海外机构客户的跨境经纪、托管、研究等服务。后续,国泰君安还将逐步扩充欧洲子公司功能,高质量服务客户跨境金融需求,打造在欧洲金融市场的重要窗口,向境外投资者讲好中国故事,推荐优质中国金融资产。”对于在欧洲设立子公司的发展愿景,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表示。

一面是国内市场迎来更多的市场竞争者;另外一面,内资券商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境外市场寻找利润。

除国泰君安在欧洲设立子公司之外,更多的券商今年以来都在加码布局全球存托凭证(GDR)业务,头部券商更是实现了海外业务的创收。

“相较于往年,今年以来选择境外GDR发行上市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为券商带来丰富的业务机会,推动券商投行国际化业务布局,也有券商深耕境外资产管理业务。初期券商出海业务主要以资本中介服务与投资业务为主,但近年来,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增厚收益的抓手,比如在港股市场,当前整体交易量下降,但是头部券商推出了现金管理产品以及自动申赎的货币基金产品,为用户提供风险较低且流动性高的现金管理工具,吸引了大量用户使用,撬动财富管理业务。未来这种趋势也会更加明显。”海通国际一位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