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秦行| 武功县河道乡·唐刘文静三冢

导读 原标题:文化三秦行| 武功县河道乡·唐刘文静三冢 陕西省武功县...

原标题:文化三秦行| 武功县河道乡·唐刘文静三冢

陕西省武功县河道乡位处广袤的北莽原上,这方川平地脉厚的风水宝地,曾因埋葬唐将刘文静而被人们称为“三冢”,河道乡政府就设在三冢古镇的原址上。

河道三冢

所在地点

武功县河道乡位处广袤的北莽原上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出身彭城刘氏。刘文静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隋朝时期,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面对天下大乱,联络裴寂与李世民,支持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奉命联络突厥。随军南下,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出任纳言,成为宰相。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受封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司空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简介

《邰封录》记载,“东晋元帝年间,武功莽原以东一条古河断流,露出宽阔河道,后人们居其上,形成河道村。村东北五里台原上,有唐刘文静三冢,冢高六丈有余,楼亭石雕均被元军所毁”。文革动乱中,整个墓冢被夷为平地,令人叹惋。

历史变迁

唐武德二年(619),驻扎在扶风县城(今长宁镇)以北,李家营的军中参事长孙德顺,奉太祖李渊旨意,将前来换防的刘文静以谋反罪逮捕,后在河道村以北的莽原之上将其处死。

贞观三年(629),太宗李世民追念文静功劳,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官爵。又令文静改苏姓的次子树义复刘姓,承袭其父鲁国公爵位,加以重用。并在李家营部队以北择地,重新厚葬刘文静。李世民仿照汉朝故例,将墓筑成三座山的形状,向后人昭示文静一生“陈策反隋,舌战突厥,夺取关中”的显赫战功。浩阔的北莽原上才出现了“巍巍三冢秀,朝朝碑楼森”的壮丽景观。

几年后,刘文静的旧部段志玄和常遇春告老还乡,举家迁至三冢旁居住,和刘家族人一道为其主子守墓。他们除了晚上在墓地轮流巡逻外,白天在三冢以北开垦荒地,培植奇花异卉。并协助县府积极推行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的政策,很快使这里的经济得到复苏,外地居民也大量迁入。

贞观十六年(642),李世民巡幸三冢,祭祀已经去世二十三年的开国故臣,被这里争奇斗艳,香气怡人的花草树木吸引得难舍难分。他在重奖了两位老臣后,遂将这里的花卉苗木定为皇家苗圃基地。打这以后,这里的花草生意就非常火爆,慢慢地人们就把这里叫成皇甫村。

贞元四年(788)三月,神策将军马燧率部驻扎三冢古镇以东,防守羌人入侵。马燧因仰慕刘文静英名,曾多次投资整修三冢墓地,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陵冢墓园。

元世祖至正二十二年(1362),元将李思齐率骑兵上乾州路经三冢镇,将镇上没有来得及逃离的老弱病残和守墓人屠戮一空,又放火把陵园的阙楼、殿堂、廊亭、牌坊、石雕等全数烧毁。明《武功县志》云:“刘文静墓园遭劫后,碑记为今河道刘氏所秘箧。”

相关地名

据《武功地名志》曰:“树义为激励刘氏族人不忘先祖,把先父刘文静当年被捆绑的地方,起名绑王村。而刘文静落马被杀的地方,旧部段志玄等人则叫它落马栽,后来人谐音叫成乐马寨。原先羁押刘文静的李家营,现在也叫成李家窑。而当年马燧队伍驻扎的地方也留下了东马、西马、三马村和马嵬镇。”

河道三冢这个曾在二十里地都能清晰看到它的恢宏与壮观,并让武功人为之荣耀的唐墓冢遗存在文革期间被周围村庄的人们,当作垃圾粪土挖取上地。在漫长的七年里,硬是将三座高大的冢体,一点点蚕食殆尽,直至夷为平地。现在每当人看到这些能够见证三冢兴衰的村庄时,不由让人发出对沧桑岁月的感叹。(文献整理/梁纪委)

[责任编辑:haowang001]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