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叛逆期的学生,弊端常在毕业后显露,家长打压式教育值得反思

导读在我们的培养思维中,向来非常重视“长幼有序”和训练服从性。家长认为顺从的子女就等于“孝”,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连招聘里都会写上“服...

在我们的培养思维中,向来非常重视“长幼有序”和训练服从性。家长认为顺从的子女就等于“孝”,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连招聘里都会写上“服从上司安排”。

学会规则自然是立足于集体中的生存之道,但如果只强调服从,很少尊重真实而合理的需要,就很容易适得其反,培养出难以适应社会的学生。

没经历过叛逆期的学生,弊端常在毕业后显露

一位网友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和苦恼,原来跟他有共同体会的人并不少。他一直是个很听话的人,在家里是从不跟父母顶嘴的“乖孩子”,在学校也因为老实受到老师的认可。

亲戚邻里都很羡慕这家人养出这么懂事的后代,不像自己家里那位经常需要操心的学生。按理说,既然是从小受到成年人肯定的学生,以后应该也能成为可靠、有出息的人吧?

可事实上,自从去外地的高校上学,他就感觉自己住在宿舍里很痛苦。尽管处处对室友很友好,但他发现其他同学有缺点或者影响自己时,他是不好意思直说的。

而自己稍微哪里没注意的无心之失,别人却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道他。与人相处为何这么不公平呢?这样的问题上学期间或许忍忍就过去了,但毕业后却很难轻松应对。

他踏入工作岗位以后,发现很多同事对待他的方式跟大学室友差不多。起初不相熟时,大家还会比较尊重,可是干的时间越长,越是互相了解以后,别人就越不考虑他。

比如临时增加了紧急的任务,同岗位的另一名毕业生说家里有事不能加班,主管没说啥;他想下班却被拒绝,还被狠狠地批评,说“没有团队意识”。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后来有人跟男生聊天时无意中透露出了想法,他才明白原来恰恰是自己太听话、缺乏主见的样子,造成同学和同事习惯于用更苛刻的方式对待他。

后来这位男生陷入了极度的自我否定和困惑中,从来没有“叛逆期”的他,走向了另一种方向。一听到父母吩咐他,便大吵大闹;上司要求他做什么,也直接甩手。

在周围人看来,这位男生好像“叛逆期”来晚了,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举动没能换来良好的效果,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用好的方式维护自己。

想不到,不少人表示感同身受,在本可以叛逆的年龄,被过度压抑的学生,弊端往往在毕业后暴发出来。而他们大多经历了家长的“打压式”教育。

为何很多家长习惯用“打压式”教育培养后代?

教化学生的过程,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控制他们的一部分天性,培养成尊重规矩的人。但是很多家长矫枉过正,把培养基本的服从性,变成了一种“打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所以当学生们迎来很常态的叛逆期,开始有自己的思维意识,知道“顶撞”父母或者表达意愿时,这类家长完全不能接受。

他们常通过两种方式来“奴化”子女,要么严厉地批评和斥责;要么用另一种看似合理而本质一样的方法,就是“讲大道理”,一旦学生有不认同的表现,就被带上“不懂事”的帽子。

总之,这类家长培养后代的最首要目标,就是不管学生的需求是否合理,一律按照“打压”的方式告诉子女:你不能提出这种要求。

或许在学生上学时期,家长会因此而“受益”,因为只要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压制了叛逆的行为,父母就可以省去很多精力和物质上的投入。

而这也恰恰是很多家长喜欢“打压式”教育方法的主要原因,就是“减少麻烦和培养成本”。可是这类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在这种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后代。

因为他们的后代,往往会形成非常内向、过度老实、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合理权益的性格。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都难以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寄语】打压式教育和放任式教育,是两种比较极端化的方式,都不利于培养出性格健全、有潜力的学生。如何区分合理的管教和过度压抑呢?

比如,一名同学每天放学时路过蛋糕店,都要求买蛋糕,实际上回家吃一口就扔掉,这是有意浪费的表现,需要管教。

但如果他很久都没有吃,望着店里发呆时,却被批评“不体谅父母”,这就是家长在过度压抑学生了,值得反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