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日内瓦看见武汉湿润文明

导读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瑞士日内瓦两地胜利闭幕。10天前,我作为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从国内出发赶往日内瓦,记...

11月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瑞士日内瓦两地胜利闭幕。10天前,我作为长江日报特派记者从国内出发赶往日内瓦,记录这一重大盛会。

12日,各大主题会议和全体会议举行空隙,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一场中国美食展,吸引众多国际友人。摆满烤鸭、热干面、卤煮等美食的展台,像极了家中招待客人的餐桌。这些在国内会让我习以为常的美食,在那时变得与众不同。

中国美食展上的武汉热干面。孙姝 摄

国际地方环境倡议理事会(ICLEI)成员丹尼斯·兰登伯格(Dennis Landenbergue)吃着热干面时,手势有些与众不同,但这不影响他在最后微笑竖起大拇指。

“这面里是有芝麻酱吗?”

“对,我们平时还会加点牛肉进去。”

“是吗?那超棒的,希望有机会可以尝尝。”

相约守护

《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

全球的人们因湿地而相聚。

丹尼斯·兰登伯格是我前几日认识的朋友。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一楼,我们在国际湿地展的中国展台前相遇。一旁的电子屏幕上,播放着武汉湿地纪录片。我们的手里拿着同一份参会指南,上面记录着湿地大会每日议程和各项边会,不同的是,他是英文版本议程,我的是中文。

本想要和他聊聊湿地这一话题,但他着急去参加一个边会,匆匆离去时留下一张个人名片,并说:“你明天还会来吗?你有任何需要,随时联系我。”

“这个我推荐你一定去听听。”得知我是从中国武汉来的记者,他又多停留了几分钟,给我推荐了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会议。我发现他在参会指南上,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做了标注。

《湿地公约》是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在我还未出生的1971年,18个国家的代表2月2日在伊朗海滨城市拉姆萨尔聚首,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成为公约第67个缔约方。

中国已履约30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如本届湿地大会的主题“珍爱湿地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球行动中,中国走出一条保护和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总结,自加入公约以来,中国政府严格履行国际义务,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总体稳定,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一组数据更为直观地展现了中国的履约30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面积约5635万公顷。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已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湿地骄傲

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

本次大会,中国的武汉、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盐城,在日内瓦现场“领证”,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这一全球湿地保护成就的最高荣誉。颁奖现场,掌声不断。

截至目前,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

会议期间,我听到《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多次高度肯定中国为湿地保护所做的贡献,并在不同场合特别提及武汉。

湿地大会武汉主会场的开幕式,让穆松达·蒙巴印象深刻。11月5日晚日内瓦的招待会上,她向大家致辞,“我们应该把赞叹声和掌声送给中国武汉今日举行的壮丽开幕式。”

11月7日,《湿地公约》一次全体会议后,我专访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时。面对镜头,她开心地同武汉的朋友们问好:“在武汉,各种候鸟迁徙于美丽的湿地生态系统之间,飞到世界各处,这都得益于对湿地保护的探讨,这一切都令人激动。”

在国际湿地城市颁奖典礼上,她致辞祝贺新获选“国际湿地城市”的国家之外特别说道:“我一直对武汉有着美好的回忆。”

武汉成立工作组在日内瓦分会场处理大会事务。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工作人员孙姝在布置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一楼的国际湿地展时遇到一件趣事。

展览内容中有不少图画需要在当地印制,一天,日内瓦当地会展商的一名工作人员问孙姝:“我可以打印这张照片吗?我想把它挂在家里。”那张被“瞧上”的静态图,正是武汉东湖。

在武汉湿地展前驻足的人们国籍各异,他们都对眼前的湿地展露出十足的兴趣。泰国代表Pipat Ruangngam想要弄清武汉沉湖湿地可视化智慧系统的科技原理;研究了一辈子水鸟的澳大利亚专家菲尔·斯特劳(Phil Straw),给我介绍了每年都会到武汉过冬的黑鹳的习性及对湿地水质的严苛要求时,点赞武汉正在为保护“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做出的努力;南非代表让我给她拍照,“打卡”武汉湿地,非洲媒体同行扛着大摄像机,拍下展览中的东湖……

作为来自中国武汉的记者,我心中自然地生起一点点小“骄傲”。

行而不辍

法国缔约方代表让·雅尔贝(Jean Jalbert)。

日内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日内瓦湖的美景闻名于世。结束工作的傍晚,我试图“走进”这一城市。

天晴后,日内瓦湖远处蓝色水面和月光混合在一起,近处,人们绕着湖边跑步、遛狗,这一景色,让身处异国的我像是看到了武汉的东湖。不同的是,东湖边的绿树似乎更多更高,少了些小小的驳船。

即便是在已寒冷的11月,人们还会跳进日内瓦湖中游泳,包括小狗。

“你是怎么教它学会游泳的?”我吃惊地问狗主人。

“这出于天性,它们天生会游泳。”白发苍苍的老人说。

天鹅、人、鸭子、狗……

生命总是离不开水,就像人离不开湿地。

为了人与自然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国政府代表团、相关国际组织及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等三年相聚一次,召开《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共商湿地保护和发展事宜。

“一个城市没有湿地,它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失去可持续发展基础。”雷光春教授认为,湿地并不仅是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的生命线。

大会期间,从武汉发出的《武汉宣言》,让国际代表及专家们看到了湿地保护的新面貌和新方向。

法国缔约方代表让·雅尔贝(Jean Jalbert)认为《武汉宣言》正是全球所需要的。他说,“《武汉宣言》彰显了中国保护湿地的决心,将有力促使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意识和考虑到湿地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生命的保障。”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WWT)代表克莱斯特·罗斯特伦(Chris Rostron)认为,《武汉宣言》的积极性和实践性,将有助于人们更好与湿地相处……

近十年来,武汉城市居民眼前的山更绿,水更清,离家的距离也更短。武汉不仅把将众多湖泊保护起来,分别建成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城市湖泊公园,还把那些面积8公顷以下的湖泊、鱼塘等改建成小微湿地。雷光春教授评价,武汉在小微湿地上的创新,全国领先。

2022年年底,武汉还将完成100个绿色驿站的建设工作,社区的闲置地会变身一个个城市中的小花园。

湿地大会闭幕,人们迎来的是新的开始。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的行动,已经开始进行。(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谭芳)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