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国代表,拒绝与俄外长会晤,只有中方外长,会见了拉夫罗夫

导读众所周知,普京没有参加日前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而是派出外长拉夫罗夫代为参加。按照《彭博社》的说法,在参加峰会的其余19个国...

众所周知,普京没有参加日前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而是派出外长拉夫罗夫代为参加。

按照《彭博社》的说法,在参加峰会的其余19个国家中,有 18 个国家的代表拒绝与拉夫罗夫举行正式会晤,其中包括对俄罗斯“友好”的印度、土耳其、巴西、沙特以及墨西哥,只有中国的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拉夫罗夫举行了正式会谈。

(王毅外长会见俄外长拉夫罗夫)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G20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外交峰会,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每个参会国家的外交部长基本上都会到场。所以这里首先排除“外交级别不对等”而拒绝见拉夫罗夫的情况。

排除这一情况后,那么拉夫罗夫被“冷落”的原因,就只剩下两种可能了:第一个可能是,参会的大部分非西方国家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压力,谁都不敢第一个站出来与俄罗斯外长举行正式会晤。

第二个可能,就是这些国家见风使舵,眼看俄军前线形势不利,立马就调转船头,跟俄罗斯保持距离。没办法,外交就是这般的现实与残酷。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土耳其,在俄罗斯前线节节胜利之时,土耳其就大谈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还要主动当俄乌和谈的第三方;而在俄罗斯军队进展不利之时,土耳其就好像换了一张脸,不但在外交场合与俄罗斯保持距离,还在联合国上就反俄决议投赞成票,连装个样子投弃权票都不装了。

相比之下,中国既不会见风使舵,更不可能忌惮西方的压力,今年以来,中俄外长已经进行了10次会谈,平均下来几乎是每个月一次,沟通渠道一直保持畅通。在这次G20峰会上,中国是唯一派出代表与俄罗斯外长举行正式会谈的国家,王毅外长与拉夫罗夫就乌克兰问题、亚太形势、伊核协议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方此举,体现出了中俄关系的紧密与稳定,俄乌冲突的爆发,没有影响到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因为俄乌冲突只是中俄关系的其中一个议题,中俄之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中国很清楚:俄乌冲突是一码事,中俄合作是另一码事。因此,俄军在前线进展是否顺利,根本就不会影响到中国的外交议程,更不会影响到中方的站队,因为中方只站在国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边。

再举个例子。不久前,在西方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发起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的决议投票,决议要求俄罗斯承担对乌军事行动的“法律责任”,并对乌克兰在冲突中承担的损失支付“战争赔偿”。

最终,该决议以94票赞成、14票反对、73票弃权获得通过。此次投票中,俄罗斯的传统中亚盟友,还有来自南亚和东南亚的“老朋友”们,要么是投弃权、要么是投赞成,没人敢站出来替俄罗斯发声。

(联合国投票现场)

相比之下,中方就事论事,顶住西方压力,投下一张宝贵的反对票。中方解释了投下反对票的原因,中方认为,联合国大会不是司法机构,但该决议却旨在通过联合国大会来解决国际法律争端,这明显超越了联合国大会的职权。

然而,中国这种古老的外交智慧,并不是大部分西方媒体能够理解的。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中方多次重申“反对核威胁,反对核战争”,而对此大部分西方媒体的解读,就是认为这是针对俄罗斯,中国已经开始与俄罗斯“保持距离”,但实际上,“反对核战争”是中方的一贯态度,中方该表态不仅仅是对俄罗斯说的,也是对蠢蠢欲动的美国和北约说的。

只要我们长期关注国际新闻,我们就能发现,俄乌冲突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中俄关系,更不会影响中国站在国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边。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只要美国的霸权依然存在,只要西方国家仍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优势,他们就不能像中国这样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强大的实力作为底气。这些国家最多能做的,恐怕就是在联合国上投下弃权票,尽可能地在东西方之间取得平衡,我们对此应该给一些理解。

放眼来看,如果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就必须从根源上入手,打碎美国霸权的枷锁,打破西方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