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绝望的文盲”文化素养低,就怕“绝望的文盲”不学习

导读近日,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委员在谈到演艺圈“绝望的文盲”现象时表示,演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为再美丽的容颜总会老去,一个演...

近日,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委员在谈到演艺圈“绝望的文盲”现象时表示,演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为再美丽的容颜总会老去,一个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能走多远,靠的也是文化。

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这个观点并非郝戎首提,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德艺双馨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蓝天野蓝老,此前也曾有过类似说法。

当年,92岁高龄的蓝天野老先生,在一次讲座当中说到,对演员来说,比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他还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不会演戏的演戏,会演戏的演人”。

蓝老即是如此,他对剧本的苛刻圈内闻名,并不是因为他难伺候,而是他拿到剧本之后,会反复的研读揣摩。当年为了演好话剧《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天天研究曾文清的字画和诗文,知道曾文清平时手中总且只鸽子,他也专门养了不少鸽子,一遍遍拿着练习。

为了扮演好剧中的人物,他平时积累了上千张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像,没事就拿出来端详。

优秀的演员,在进入片场之前,角色就已经烂熟于心了。他们不会像有些“绝望的文盲”那样,观众一问怎么理解饰演的角色,支支吾吾半天讲不出来,最后来一句你自己看就知道了。

这些“绝望的文盲”之所以说不出个所以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素养不够,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成名之后更是懒的学,以为靠脸和名气就可以应对一切,天天忙着串场子,静不下心来学习。更可笑的是,有些演员甚至连剧本都不看了,直接交给助理,助理看完后告诉他怎么演,这样的演员能把戏演好才怪。

“绝望的文盲”,难道是观众要求太高了吗?非也。

恰恰相反,现在的观众无比宽容,一些演员表现出的演技和文化修养越来越低,不断拉低观众期待,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让人不忍直视。

我们可以看一看平日里那些口碑很好的优秀演员,他们无一不是热爱学习,有着丰厚生活积淀和文化素养的人。

最近就有一位颇具代表性的演员,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一切,他就是通过《狂飙》迅速蹿红的张颂文。

张颂文虽然只是一个旅游职校的毕业生,但他热爱学习,善于钻研,工作多年之后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是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当中,班里其他同学都有过出去拍戏的机会,唯独他没有获得一次机会。

虽然失望,但张颂文不失志。他把精力用在了大量的学习阅读和演技打磨上,从而使自己有了很不错的文化素养,正是他多年的厚积,才有了今天的爆发。

张颂文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曾在《读者》《天涯》《青年文摘》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写作的人都清楚,原创文章能够登上这些刊物并非易事。特别是他那篇写他母亲的《火柴天堂》,文笔细腻感人,看哭了很多人。

在张颂文成名之前,每到一地拍戏,他都会写一些记录风土人情,乡情乡味的小文章,很多观众看后表示,如果张颂文不演戏,他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

张颂文在走红之后,不像那些流量明星一样,为了保持热度,持续活跃在观众面前,参加各种活动,拼命的接各种代言,他反倒处处躲闪,越来越低调,最近他还呼吁粉丝,一定不要去给他接机。

同样在《狂飙》中担纲主演的张译,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的优秀年轻演员。在2022年,44岁的张译凭借《悬崖之上》获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他也由此成为年轻的大满贯得主。

张译曾经说过,演员的门槛不能只看脸。他和张颂文一样,演戏之余喜欢读书写书,早在2013年未红之时,他就出版过自己的文学集子。

除此之外,还有像梁家辉、陈冲、刘若英、胡歌等一些演员,不但戏演的好,还出版过自己的作品,给刊物写过专栏。注意,他们和那些流量明星的流水传记可不一样,他们的文字,还是有点东西的。

还有我们熟知的老戏骨陈道明,他非常排斥无谓的社交,拍戏闲暇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学习。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以陈道明所掌握的学识,当个大学教授绰绰有余。

黄蜀芹导演当年之所以选择陈道明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除了他文弱儒雅的形象外,就是他扎实丰富的国学和文学基础,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方鸿渐。

实际上,不管在什么行业,除了业务之外的极限比拼外,最后胜出的关键所在就是文化素养。当然,这里所说的是文化素养,并不是学历的高低,而是后天的学习自觉和能力。

不怕“绝望的文盲”文化素养低,就怕“绝望的文盲”不学习。真正的绝望,不是先天不足,而是后天不够努力,放弃了一个艺人对艺术的本质追求,只想着来钱快、快来钱,从而失去了可持续的职业生命力。

演员若想不成为“绝望的文盲”,业余学习的小灶还是要经常上一上。

#中戏院长:演员最终拼的是文化素养##媒体人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