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迈入深水区,上海将打造“医、药、保”大生态圈

导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作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一直在...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作为“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一直在不停地推进中,但随着国民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愈发迫切,这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建设也进入了深水区。而上海作为国内医疗资源最丰富、药物研发最前沿、商保机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则开始朝着“医、药、保”产融发展的道路上破局。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生物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赋予了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大任务。今年三季度以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达到6100多亿元,药械创新多点开花,实现多个全国首创,截至当前,今年已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与6项创新医疗器械产品。面向未来,上海将继续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打造更加活跃的创新集群,引领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前沿发展方向。在服务侧做好与金融、保险、商业等多业态协同,优化合作模式;在药物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方面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推动药物可及;推动行业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经信委副主任张英在首届中国保险与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则指出,我国大病医保过去十年累计赔付人数超过5500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险公司所承办的大病保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一些地方在制定大病保险保障方案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筹资能力,起付线标准确定的不够合理;一些地方还存在着频繁调整保障范围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老百姓对基本医保的保障预期,增加了保险公司承办的经营风险,影响制度的稳定和持续;部分地方的统筹层级较低;商业健康保险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亟需解决。

在业内专家看来,如何促进医疗、医药、商保融合发展,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大生态圈,成为多层次医保体系建立的“牛鼻子”。

医改难题如何破

医疗改革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惠及所有人群,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十年前我国大病医保的推出是我国解决这一难题的新路径;而大病医保又如何能够促使医院、医药研发生产机构、商保公司紧密合作则是当前我国市场所面临的一大瓶颈。

“如何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医疗、医药、医保的协同发展是核心与关键。作为医疗机构,在这一大生态圈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广大的多元层次的国民做好医疗服务,提供安全、优质、价廉的服务是我们天然的职责。”上海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瞿介明进一步透露,瑞金医院也在两年前完成了国家转化医学大设施的建设,成立了黄浦思南健康产业园区,进一步产融结合,还成立了先进影像研究院,并筹建成立国家医学中心,着力于生物医药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药端,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了大的产业集群,这背后国有资本的加持更是不可小觑。

在论坛上,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裁刘大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自两年前成立重点投向就是包括高端生物制品、创新化药及制剂、高端医疗企业及诊断,以及创新服务跟模式四大赛道。

“到目前为止,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已经累计投资了33家企业,其中29家企业是我们领投,从零开始孵化了9家企业;从地域上来看,我们也非常聚焦,有27家企业在长三角地区,通过我们30多亿元的领投,撬动了社会资本约120亿元,投向了符合长三角生物医药规划的一些重点领域,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同时,我们也会投资改良型创新复杂制剂、高难度给药的一些企业。”刘大伟透露。

刘大伟表示,在当前我国医保支付体系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还在新特药的流通领域内进行了布局。其连续三轮投资了镁信健康作为新特药的供应商,来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这两年我国创新药审评审批的速度越来越快,上市的药品越来越多。但是从个人负担的角度来说,很难去负担这些特别高价的创新药和创新疗法,所以这就需要结合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我们的基金专门在商业化的后端布局了两家企业,一家是布局新药流通的,另一家则是镁信健康,将这些创新药和创新疗法尽快纳入集采,这是我们投商业后端模式的考量。”刘大伟称。

9000亿商业医保仍可扩容

国家医保、个人支付、商业医保的三支柱模式撑起了我国当前整个医保支付体系,在不能增加前两大支柱的付费压力下,如何进一步弥补商业医保的“短板”,也成为多层次医疗体系建设的关键。

就在当日的论坛上,《华夏时报》记者从最新公布的数据信息了解到,截止到去年末,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整体的保费规模接近9000亿,然而看似庞大的数字与每年万亿级别的医疗支出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与医药健康产业具有天然融合的属性,这几年出现的像惠民保、百万医疗这些现象级的产品,均和医药企业有着深度的融合,通过丰富筹资渠道来提高支付能力,创新药械疗法,可以让国民,尤其是慢性病以及重疾的人群,享受更有品质的健康生活。当前医药、医疗、医保在各自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基本医保的长期稳定运营取决于医保基金筹资能力与医疗支出的配比,然而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国民健康水平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医保基金可持续压力与日俱增;又比如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对医疗技术、药品药效、患者的病程等专业的理解和数据积累。产品供给少、价格贵、保障弱导致了投资效率低,无法聚合保费形成自费体量,降低医院和药企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社商融合,制约了商业健康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原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指出。

在徐敬惠看来,要解决医保国谈集采控制费用增长、商业保险支付通道尚未形成、大量创新药物入市难价格贵,从而让患者望药兴叹的局面,从现有的市场实践和未来探索来看,主要有三种解决模式。

“其一是点对点合作,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跨界签订合作协议,就特定的疾病,特定的药械进行产品的联合开发,服务协同;其二是股权收购,具体体现为保险公司与医药企业在股权上的融合交织,将市场化点对点的合作,内化为集团层面统一的整体战略布局;第三是第三方管理平台的合作模式,保险、医药、健康等行业在产业链交叉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值创新。”徐敬惠建议。

镁信健康CEO张小栋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前城市定制型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政府、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多方努力下诞生的产品。从数年来的运营经验看,起到了进一步提升居民大病医疗支出的保障水平,同时通过对医保内外高价特药的覆盖,有助于解决高价特药在市场准入中面临的药品可及性和患者可负担性难题。

“越来越多的创新药械加入到惠民保的药械目录里,同时参保人群向带病体扩展。商业健康险产品不断创新后,健康体、次标体、带病体等不同群体都能获得合理保障。伴随惠民保保障的广度和深度的持续拓展,未来的惠民保将会成为更多城市老百姓接触普惠健康服务的新入口,真正把健康带给千家万户。”张小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