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家长接学生放学,发现国际学校和公立小学的差别,比想象还要大

导读“教育资源”这个词,相信已经被越来越多家长所熟知。换成我们普通人的视角,大概也就是“起跑线”的意思。同样是学习,家庭能拿出多少力量...

“教育资源”这个词,相信已经被越来越多家长所熟知。换成我们普通人的视角,大概也就是“起跑线”的意思。

同样是学习,家庭能拿出多少力量给后代争取优势,培养效果显然不一样。不过关于“助力”的方式,不同实力的家长之间,或许真的存在很大差别。

俩家长接学生放学,发现国际学校和公立小学的差别很大

在我们普通家长的印象里,学区房、补课费,已经是自己尽力给子女争取的“资源”。实际上,这些方式换在以前还可能是很大优势。现在更“厉害”的家庭已经开始切换赛道了。

有位来自山东的母亲,接学生放学时,跟附近另一位家长攀谈一番。她所感受到的“参差”,反映出很值得思考的现象。对方的学生就读于“国际学校”。

就是一所以“国际化培养方式”为特点的私立小学;而这位母亲的子女在普通的公立小学。两个学校紧挨着,可差别却像“两种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首先,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对学生天性的尊重程度。国际学校的老师大多比较和蔼,学生有真实需求时,不会因为惧怕老师而默默忍受。

而这位家长的子女所在的小学,“规矩”非常多。连下课时间,只要身在教学楼内,就不能随意说话。哪怕在走廊里交头接耳,被发现也要给班级扣分。这让她感到很压抑。

其次,是老师的态度和培养理念。公立学校讲究“权威与服从”,老师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质疑的。国际学校中,更青睐“师生平等”的关系。

这种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也会表现出来,比如对于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在作业中跟老师预期标准不同时,教师的反映也不一样。

再次,对于学习成绩,公立小学很容易“只看分数”,班里谁的名次高就能得到认可。对于这方面存在劣势的同学,可能即使身上有其他优点,也很少被看到。国际学校则更倾向于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而学校放学的场景,更是很鲜明地展现出这些不同的培养方式,带给学生们的差异。这位母亲坦言,看到国际学校走出来的孩子,都阳光四射、很自信。

这边普通小学的同学,不断被叮嘱着“不能跑、不能大声喧哗”;似乎沉闷才是目标。俩家长同时接学生放学,却体验着两种模式的反差,差距比想象还要大。

为何国际学校跟普通学校的培养方式不同?答案很现实

不得不承认,这位家长看到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她无奈的是,外界环境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普通人培养学生的模式,似乎一直停在“唯一的标准”。

努力把大部分学生教导成“统一”的思维和习惯,然后又责怪他们“平庸”;可是当有人反思和想要改变时,却可能被认为矫情。

难度普通家庭的学生,就必须接受所有,而不能有改变培养模式的空间吗?也有其他家长说出了很现实的原因,国际学校和普通公立小学,路线本就不同。

造成这种差距的,本质上还是家长实力的差别。国际学校学费不低,能送学生去这种高端私立小学的家庭,多半不是普通工薪层。

他们有足够的资源给后代提供更多支撑,就算学生成绩差,未来也有退路。公立小学的家长中,很多人是赚“辛苦钱”的。这种压力小学生也能感受到,说起来自信与否未必是学校的原因。

尊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才是进步的体现

归根结底,两种学校培养方式的差别,反映着这两位不同阶层的家长,在培养后代方面的距离。不过,如果实现“互换”,却未必可行。

我们普通学生,在缺乏背景和后盾的状态下,“循规蹈矩”地学习和考试,或许是更不容易出错的方式。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同时笔者也认为,就算是普通学校和条件一般的家长,在培养方式上也应学会参照更多元化的形式。尤其是在“内卷”已经很深的状态下,要求所有学生“一个样”,只会增加无效竞争。

【话题】你更喜欢什么方式的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