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程华:瀑布,请继续湍悍-漫话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

导读(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瀑布,请继续湍悍——漫话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程华初见曾维惠,立即被她一头海藻般的长发惊到了。这年头,烫的染的各...

(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

瀑布,请继续湍悍

——漫话儿童文学作家曾维惠

程华

初见曾维惠,立即被她一头海藻般的长发惊到了。这年头,烫的染的各种倒腾,许多人脑顶都沙漠化了,居然还有人将头发养得如此波澜壮阔?

我一边发出华丽丽的惊叹,一边伸手想摸摸华丽丽的它们。当然最终没敢。后才知道,除一年左右烫一次,她的头发日常清洗护理都靠自己。一米六八高挑个,一头乌亮、浓密、润泽的秀发,像一挂微卷的瀑布倾泻于腰间。一件古法盘扣镶边及踝旗袍,外罩一件素色中式薄羊绒呢,脚蹬一双半跟高帮单鞋——这不是一幅复古动图是啥?

曾维惠网名“紫藤萝瀑布”,美且诗意。但我嫌前三字多余,遂直呼“瀑布”。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常克先生,就是长于撰写《被打湿的喀斯特》《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等雄文的那位散文家,干脆直接将“湍悍”一词扣她头上了。她统统笑纳。

其实“湍悍”一词不仅适用于她那一头标识性长发,用来形容她那炸裂的创作力更是十二分贴切。那是真的湍悍啊!这些年她的朋友圈大致是这样的:签合同、下厂、出厂、写、又签合同……单说这两年吧:2021年她出版儿童文学作品六部,近六十万字;2022年出版八部,近八十万字。我的个乖乖,感觉我是一篇一篇在写在发表,人家是一本一本在印在出版,真的,不是在写是在印,印出来就出版,还拿奖拿到手软:三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第五届“上海好童书”奖、首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征集三等奖……整个一台打字机兼奖项收割机,偏偏款式还挺好看。

“天天写字累不?”我有点酸地问。

“不呀。写作就像我的头发,这辈子都不会和我分开。”她抛个媚眼答。

1991年,还在江津师范学校读书的曾维惠爱上了儿童文学创作。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儿童文学社的熏染,二是源于儿童文学辅导老师黄明超的引导。黄老师说,中小学教材里大多数课文都是儿童文学作品,将来你们走上教师岗位也要给学生们讲解这些作品,所以呀,你们要懂得赏析儿童文学作品,当然如果能写就更好了!

出了校门的曾维惠当上了“孩子王”。她爱可爱的孩子们,爱单纯有生气的日子。同时她也发现,小学、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作为老师除了课堂上教书育人,她还想用手中的笔去讲述一个个优美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传导她心目中的爱与善、真与美。

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她自嘲说,自己有点“社恐症”,开会时如果没指定座位,她就会往角落里钻。她更喜欢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笔去记录、交流、讲述。除了写作,她还喜欢喝茶、养花、听听降央卓玛的歌。事实上这几大爱好她同时兼顾:在家写作得换上“工作服”。人家的工作服是正装,她的工作服是家居服。穿得宽宽软软了,心情也就松弛了。接着泡茶,无茶不文字嘛。茶器不一定贵,但必须美(一口大缸牛饮,那是我等划拉公安题材文字的画风)。白茶、红茶、大红袍,凡集天地精华灵气的,她都喜欢。当然,四周还得有花,多肉、朱槿、欧月,还有女儿为她订的各色鲜花。有花簇拥,有茶陪伴,一个个故事就那样行云流水地出来了……

But,如果以为曾维惠不食人间烟火,其作品属于闭门造车的产物,那就错了。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将作品置于时代的版图上,让人物悲欢与社会现实紧密链接,如此展开的故事才接地气有生命力,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忠实记录时代、书写百姓故事这件事上,曾维惠是认真的,是舍得沉下去听、看、感知、思考的。比如,她的《长腰山,十八锅》(以下简称《长腰山》)。

曾维惠起意创作《长腰山》,是缘于老家在长腰山的朋友一句喟叹:“种甘蔗的老了,做红糖的也老了,手工红糖的手艺恐怕要失传了……”于是,在砍蔗熬糖的冬季里,她与朋友一同驱车去往长腰山,看到了成片甘蔗林,看到了十八连环锅熬制古法红糖的壮观场景,也看到了坚守技艺的辛苦熬糖人……一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怀虔敬的她,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门老手艺。她多次走进长腰山的田间地头,努力融入长腰山人的生活,向乡亲们请教怎么种甘蔗怎么砍甘蔗,去糖坊学习熬糖流程,体验长腰山的风土人情……经过数易其稿,她终于完成了小说《长腰山》。

一个人爱家乡可有多种表达方式,属于曾维惠的方式就是写作。她的文字安静、细腻、清新,于看似平淡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她的许多作品一样,《长腰山》的故事情节不复杂更不跌宕,但在每个角色中都植入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榨汁、撇泡、赶水、摇瓢、打砂、倒模……作品以江津长腰山为地域背景,以古法红糖制作工艺为叙事线,巧妙地串起老拐爷爷、四个小学生、小学王老师、村干部林颜等人物一起拯救非遗文化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所发生的山乡巨变。

《长腰山》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但其中最打动我的,不是立志要将古法制糖技艺发扬光大的四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而是作为非遗技艺“守业人”的老拐。在老拐身上浓缩了中国农民太多的悲苦挣扎。三十几年前,长腰山贫穷、偏僻,有点劳力的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老拐的儿子儿媳在打工时意外双亡,接着随老拐一起生活的孙子病夭,孤苦伶仃的老拐在熬糖时又受伤致残……心如死灰的他关掉了在当地鼎鼎有名的“朝阳糖坊”,也关掉了心中对于家与温暖的念想,余生与一条捡来的小牛相依为命。

老拐的灰暗世界开始初露微曦,源于四个痴迷古法制糖的小学生。孩子们的天真纯真唤醒了老拐麻木的心,但还不足以改变他一路向下的命运。随着乡村振兴版图不断铺开,一心想改变长腰山人命运的村干部林颜等人出场,才真正令老拐的命运出现了拐点。在一群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们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山外的目光被吸引过来,一度被岁月湮没的非遗技艺重焕光彩,淳朴热情的长腰山人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被命运碾压半生的老拐决心让“朝阳糖坊”招牌重见天日,揭开包裹牌匾三十几年的老蓝布那一刻,他老泪纵横……绝望与希翼,脆弱与强韧,冷硬与柔软,在老拐身上结合得如此饱满立体,令人动容。

作者透过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传导着在当今尤为珍贵的价值观。比如,写老拐用菜油润锅,一口一口抹完十八口锅,如同一项神圣的洗礼,必须抹得极为专注极为细致,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地方。他的糖坊,一尘不染。十八连环锅黑得发亮,散发着古旧的气息。老拐说:“有的人心子黑,掺些怪刁刁、不值钱、吃了还伤身体的东西到里头,这种做法要不得,头年倒是把荷包整汪实了,往后名声脏了,逗是害自个儿……我们年轻时候,老先人就教我们,熬糖跟做人一样,要做良心人,熬良心糖。”怀孕的文老师为让班上孩子们多接受传统教育、了解非遗文化,她多次打报告申请带孩子们去糖坊参观学习,为此签订了好几份安全责任书。有人说你图啥?也不能多考几分。这位可敬的老师说:“我只希望孩子们知道哺育他们成长的长腰山能出好甘蔗,能出好红糖,希望他们知道长腰山古法红糖是怎么熬出来的……”文老师对孩子们的爱也影响了孩子们,四个孩子不但学会了制糖,也学会了表达爱,他们在每一块自制红糖上刻上“爱”字,郑重地送给快生宝宝的文老师……

《长腰山》在首届“长江杯”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中获奖,相信这只是又一个开始。瀑布一定会一路涌流,永远瀑布。

新的一年又将来临,瀑布,请继续湍悍吧。

(作者系中作协会员)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 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