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宋建峰:藏地书缘

导读藏地书缘宋建峰入夜,察雅大地披上寂寥的星辰,群星点点闪闪俏皮地在山脉间眨着眼睛。察雅,藏语意为“岩窝”,明晚期始称乍丫,曾为喀木国...

藏地书缘

宋建峰

入夜,察雅大地披上寂寥的星辰,群星点点闪闪俏皮地在山脉间眨着眼睛。察雅,藏语意为“岩窝”,明晚期始称乍丫,曾为喀木国之地,历史久远。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在静静的月夜读书,读着读着容易让人忘了身在何处。

进藏四个多月,我得了几本书,如获至宝。说起这些书的来源,亦是机缘巧合。

到察雅县后,县里给我们每位援藏队员都安排了一间宿舍。在整理宿舍时,我欣喜地发现了一堆书,其中有《藏地心迹》《邦锦梅朵》等。显然是上几批援藏的援友留下来的,人与书的相遇或许冥冥中也存在着一些缘分。

《藏地心迹》的作者周鹏程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新诗学会副会长。进藏前,我几乎读完了该书,没想到在察雅竟又再次与之相见。

周鹏程在书中倾情写道:到西藏去,才发现人生还有很多第一次。当你再进一步靠近西藏时,你会发现西藏有更细微的美、端庄的美。是的,《藏地心迹》就像一本英雄谱,把在雪域高原上拼搏的巴渝儿女刻画得入木三分,将他们身上闪烁着的“老西藏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老西藏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周鹏程心思细腻,在重庆公寓他将援友们的援藏心语默默地记在了采访本上,他说他要传播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如黎勇先生的:为梦想出发,为使命担当,为昌都奉献!如刘书获先生的:留下实绩与真情,书写坚定无悔青春。

每一位援藏人无不在传承和践行着前几批援友留下来的“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当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的援藏理念。从澜沧两岸柳如烟到雪域之巅格桑艳,一批又一批的援藏人,把大爱献给圣地高原,把无私献给少数民族同胞,使得“藏东明珠”昌都发生了巨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医疗教育,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均接连迈上了好几个台阶。

《藏地心迹》后来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在讲述藏汉情谊和援藏故事令人感同身受催人泪下的同时,也给我们第十批援藏人带来了精神指引,成为援藏途中一种榜样力量的精神补给。据悉,《藏地心迹》又将要拍成电影,成为重庆首部反映援藏工作生活的电影。

重庆作协原主席陈川先生说,在他读到的西藏题材小说中,讲述援藏故事,《邦锦梅朵》似乎还是第一部,其带有一定的纪实性。现在这本小说集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我可以随手翻一翻。在开篇小说《邦锦梅朵》中,当康巴地区民政局副局长鲁小米谈到援藏为什么、援藏是什么、援藏怎么做时,他认为还是要发扬“老西藏精神”,咬牙拿下几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这也是他愿意公事私办,到冀东省民政厅联系抗震救灾援助的初衷。读到小说中这段发言时,总感觉很熟悉,好像有个真实的人物影子在我脑海中晃动,却一时找不到根据。

我喜欢几本书一起读,这样可以边读边比较,边读边发现。在察雅援藏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活动中心,我无意中收获了一本《我的援藏时光》。该书是为了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通过援藏干部视西藏为故乡书写自己的援藏故事而汇编成的一本书,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奋进的赞歌。

读完书中《重庆来的扎西多吉》一文,发现作者曾伟与《邦锦梅朵》小说集作者正是同一人,又惊喜得出鲁小米人物原型正是曾伟本人,这纯属阅读中的意外发现。曾伟,重庆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重庆市作协会员。当年援藏上班第一天,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后来就有了曾伟为昌都地震跑重庆和天津,积极争取援助资金和物资的故事。

援藏三年,曾伟先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游子吟,我的涪陵》和《云端上的昌都》。三年,不言其苦,只言其短。他认为援藏生活比其创作的作品来得精彩。《邦锦梅朵》的面世,曾伟说也离不开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以黎勇为领队援友们的支持。这是第七批与第八批援藏精神的接力传承,我想第八批与第九批、第九批与第十批亦如是。

都说援藏是一次抉择,一种责任,一份历练。藏地的苦辣酸甜对我来说,才刚开始。在察雅还有更多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需要掌握了解,还有更多的民生实事、基础工作要寻求突破。

清朝文人黄沛翘在《西藏图考》中写道:已到乍丫地,何须说里塘。既来到高原,援藏人定将援藏事业进行到底。

(作者系重庆市援藏干部)

版面欣赏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王 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